掌叶榕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傣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掌叶榕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贺麻亚毫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桑科植物粗叶榕的根。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补土健胃,行气消胀,理气止痛。
-
主治:
主治“接短鲁短,冒开业毫”(腹痛腹泻,不思饮食),“短嘎,乃短兵内”(腹胀,腹部包块)。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Ficus hirta Vah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粗叶榕 Ficus hirta Vahl 又名:丫枫小树、鸦枫《植物名实图考),火龙叶《岭南采药录》,佛掌榕、牛奶子、毛桃树、熊掌草、三叉刀、牛奶木《中药大辞典》。 灌木或小乔木,高2~8m。有乳汁;嫩枝中空。单叶互生;叶柄长2~8cm;托叶卵状披针形,长1~3cm,膜质,红色被柔毛;叶纸质,多型,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倒卵形,长10~25cm,宽4~13cm,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不裂或3~5深裂,边缘有细锯齿,上面粗糙,疏生短硬毛,下面除金黄色长硬毛外,有时疏生柔毛;基生脉3~5条,侧脉4~7对。榜果成对腋生或生于已落叶枝的叶腋,球形或椭圆状球形,无梗,直径6~15mm,幼时顶部苞片形成脐状突起,基生苞片卵状披针形,长1~3cm,红色,被柔毛;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榕果内;雄花有硬,花被片4,红色,雄蕊2~3枚;瘿花花被片4,子房球形,光滑,花柱短,侧生,柱头漏斗形;雌花生于雌株榕果巾,花被片4,花柱侧生于一侧微凹处,细长,柱头棒状、瘦果椭圆球形,表面有小瘤体。花果期3~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00~1400m。的低山次生疏林、灌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入土、风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接短鲁短,冒开业毫”掌叶榕根10g,九翅豆蔻根15g,草蔻根15g。煎汤内服。(景洪市傣医波波验方)
2.治“短嘎,乃短兵内”掌叶榕根20g,香茅草10g,甘草5g。煎汤内服。(景观市傣医波为三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含有机酸,氨基酸,三萜,香豆精(couma-rin)和生物碱等[1].
-
药理作用:
祛痰平喘作用 小鼠灌服根煎剂有祛痰作用(酚红法),70%乙醇浸膏也有效。豚鼠腹腔注射煎剂有平喘作用(组胺喷雾引喘法),70%乙醇浸膏之水溶及水不溶部分也有效,氯仿提取物及生物碱均无效。小鼠腹腔注射根的各种制剂均未发现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1]。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