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

  • 音译名: 香哇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斑蝥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香哇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芫菁科动物南方大斑的干燥成虫。
  • 出处: /
  • 功效: 外用治疮疽瘰疬、癣症、白斑病,内服可泻脉病,
  • 主治: 治积食、下肠胃道受损而发生的溃疡脓块、虫毒、小便阻塞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ylabris phalcrata Pall.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体呈长圆形,长1.5~3cm,宽0.5~1cm。头部略呈三角形,具粗密刻点,中央有1条光滑纵纹。有一对较大的复眼,略呈肾脏形。触角1对,鞭状,橙红色,分11节,末端数节膨大呈棒状。前胸长,稍大于宽。胸部背面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每翅有一个大黄橙色斑和二条黄橙色横带纹,鞘翅下面为一对褐色透明的膜质翅;胸腹部棕黑色,有光泽,胸部突起,有足3对;腹部呈环节状,具黑色绒毛。足关节处能分泌黄色毒液。有特异臭气。具复变态,幼虫共六龄,以假蛹越冬。成虫4~5月始为害,7~9月最烈。每群集取食大豆之花、叶,花生茄子叶片及棉花叶片等。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7~8月间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置于布袋中,以沸水烫死,取出晒干。而后拣净杂质,除去头、足、翅,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取粉末微量升华(加热约20分钟),玻片上现油状物,稍冷,析出斑蝥毒无色杆状结晶;升华物加硫酸(比重1.77)1滴,微热溶解,继续小火加热到发生气泡,立即离火。滴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溶液1滴,溶液即显樱红色或紫红色。药材以干燥、身躯完整无虫蛀、颜色鲜明者为佳。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温,有剧毒。
  • 用法用量: 0.05~0.1g。炮制后煎服或入丸、散服。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载:斑蝥能泻各种脉病。斑蝥有黄花斑、红花斑、黑色、青黑四种。泻脉病以红花斑蝥为好:治疗炭疽以黑斑蝥为好。红花斑蝥效锐、缓;黑斑蝥效锐、糙;黄花斑蝥效缓、轻、无力;青黑斑蝥效劣而糙,剧毒。《藏医药选编》中记有:从泻脉药物作用而言,斑蝥为引导脉中黄水之主药。
  • 制剂: /
  • 选方: 方一:十一味斑蝥丸:斑蝥50g,天门冬80g,沉香70g,余甘子120g,全蝎100g,马钱子30g,红花80g,珍珠母40g,藏木香膏50g,杜鹃花80g,甘草膏60g。以上十一味除藏木香膏、甘草膏外,其余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以上二膏加适量水泛丸(每丸重0.3g),干燥,即得。为棕黑色水丸,味酸、甜、微苦。开窍,镇惊。治疗癫痫、惊痫、昏厥等病。口服每次4~5丸,一日2~3次。 方二:牛皮癣涂剂:乳香决明子斑蝥黄葵子各等量,共为末,泡于醋中。外用,治牛皮癣、头癣等癣症,有良效。 方三:泻脉方:斑蝥2个,巴豆(去油)3颗,肉豆蔻15g,诃子5g,硇砂少许。共为细末,加红糖为丸,大如豌豆。日服1次,每服6~7粒,温开水冲服。治积食、下肠胃受损而发生的溃疡脓血块。孕妇忌服,体弱者减量。
  •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心、肝、肾脏功能不全者慎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外用作刺激剂,可使皮肤发泡及发红(即发泡作用))又可刺激毛根,促进毛的发生。斑蝥素经皮肤、粘膜吸收后由肾脏排泄时,可因刺激作用而引起肾脏、膀胱的炎症,甚至血尿。 (2)斑蝥粉与蜂蜜调剂,敷穴位处,对甲醛引起的兔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消肿作用。 (3)斑蝥素对小鼠腹水肝癌和网织细胞肉瘤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小鼠肉瘤-180的抑制作用有争议。去甲斑蝥素与去氢去甲斑蝥素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4)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在体外能杀死丝虫幼虫。 (5)合成的斑蝥素类似物羟基斑蝥胺,毒性较小,疗效较高。临床观察,对肝癌的有效率为54.5%。 (6)斑蝥属剧毒药。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25mg/kg,安全剂量为0.75mg/kg;小鼠亚急性毒性实验,经病理检查,心、肝、脾、肺、肾均呈不同程度的病变,尤以心、肝为甚。小鼠腹腔注射斑蝥素一次的急性LD(50)为1.71mg/kg(95%可信限为1.26~2.77mg/kg),所以斑蝥素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是很接近的。30mg可使人中毒死亡。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