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其他蒙药推荐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中药名:
柿子
类别:
蒙药
民族药名:
沙布塔拉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蒙药学》
药材来源:
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功效:
祛巴达干热,止泻。
主治:
主治胃包如病,恶心,烦渴。
《论说医典》:“祛巴达干热。”
基原信息
来源生物拉丁名:
Diospyros kaki Thunb.
药物分类:
植物药
来源生物形态:
柿 Diospyros kaki Thunb. 落叶乔木,高达14m。树皮鳞片状开裂,灰黑色;枝深棕色,具棕色皮孔,微有毛,嫩枝有柔毛。叶互生;叶柄有柔毛;叶片椭圆形至倒卵形,长6~18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革质,上面深绿色,主脉疏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叶脉密生淡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花黄白色,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花期5月,果期9~10月。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多为栽培。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等地。
栽培与养殖:
/
代用药:
/
采收加工:
霜降至立冬间采摘,经脱涩红熟后,晒干。
炮制方法: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果实呈圆球形,稍扁,直径3.5~5cm。表面深紫红色,有光泽,有皱褶,两端平截,顶端有点状花柱残迹,基部有果柄及宿萼,宿萼4浅裂,多破碎,红棕色,有毛茸。果肉棕褐色。质柔韧。种子数枚,扁圆形,直径1~1.5cm,棕红色。气微,味甜。
以深紫红色、味甘者为佳。
显微鉴别: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性味归经:
味甘、酸,性凉。效燥、锐、糙。
《金 光注释集》:“味酸、微甘,消化后味酸,性热,效燥、锐、糙。”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树高大,叶大;白色,叶、茎、花类似梨树,果实状如成块的陈糖。内含种子如紫(钅丱)、质厚;味酸、甘者为佳。”《无误蒙药鉴》引《生长之原理》称:“树大、花白色,果实球形,种子状如紫(钅丱),味酸味甘。”并附植物形态图。上述植物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柿子特征基本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色亚市即沙布塔拉(柿子)。
制剂:
/
选方:
1.治巴达干热呕吐,妊娠呕吐,头晕呕吐 甘草 、粳米(制)、柿子 或酸梨干、信筒子 、小茴香 、芫荽 子各等量。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3次,热性呕吐用白糖,寒性呕吐用红糖为引送服。(《诊治明医典》六味甘草 散)
2.治胃包如,消化不良 ,恶心,烦渴 柿子 或酸梨干50g,芫荽 子、木香 、山柰 、栀子 各2.5g,土木香 10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3次,白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六味柿子 散)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果实含蔗糖,葡萄糖 ,果糖 ,未熟果实含鞣质,其组成主要是花白苷(leucoanthocyanin)。又含瓜氨酸(L-cit-rulline)。新鲜柿子 含碘 49.7 mg%[1]。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