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

  • 音译名: 阿拉坦-额勒素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海金沙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阿拉坦-额勒素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 药材来源: 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利尿,消水肿,破石痞。
  • 主治: 主治肾伏热,肾脉刺痛,尿频,尿急,尿血,尿痛,尿闭,颜面浮肿,全身水肿,膀胱石痞,肾赫如虎病。 1.《论说医典》:“治肾脏、脉管疾病。” 2.《光注释集》:“治肾脏疾病,尿闭。”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海金沙 Lygodium japonlcum(xhunb.)Sw. 多年生攀缘草本,长1~4m。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茎细弱,呈干草色,有白色微毛。叶为一至二回羽状复叶,纸质,两面均被细柔毛;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长12~20cm,宽10~10cm,小叶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不规则分裂,上部小叶无柄,羽状或戟形,下部小叶有柄;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通常与能育羽片相似,但有时为一回羽状复叶,小叶阔线形,或基部分裂成不规则的小片。孢子囊生于能有羽片的背面,在二回小叶的因及裂片顶端成穗状排列,穗长2~4mm,孢子囊盖鳞片状,卵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环带侧生,聚集一处。孢子囊多在夏、秋季产生。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野生于山坡、草丛中,攀缘他物而生长。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8~9月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藤叶。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孢子粉状,棕黄色或黄褐色。质轻滑润,撒入水中浮于水面,加热后则逐渐下沉,燃烧时发出爆鸣及闪光,无灰渣残留。气微,味淡。 以色棕黄、体轻、手捻光滑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孢子淡黄色,四面体形,辐射对称。极面观钝三角形,赤道面观超半圆形,极轴长58~72(~91)μm,赤道轴长70~108μm;周壁具瘤状纹饰,有时周劈开裂或脱落外,外壁光滑;具3裂缝。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1)取本品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便逐渐下沉。 (2)取本品置火中易燃烧发出爆鸣声且有闪光,无灰渣残留。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咸,性寒。 《光注释集》:“味苦、辛、咸,效轻。”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四部甘露》和《无误蒙药鉴》。《无误蒙药鉴》中注其汉名为“海金沙”。各地蒙医广泛沿用。
  • 制剂: /
  • 选方: 1.治尿闭,肾膀胱热,水肿,膀胱石痞 海金沙、苏格木勒各15g,各葵果、硇砂(制)各25g,螃蟹天门冬各20g,蒺藜(制)10g,蜗牛(制)130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3次,温开水送服。(《至高要方》八味海金沙散) 2.治全身浮肿,特别是肺水肿 葡萄干19g,石榴25g,天竹黄石灰华、红花螃蟹海金沙甘草香附各15g,冬葵果5g,屑(制)7.5g,肉桂5.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医法海鉴》十一味葡萄散)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孢子含脂肪油。还含赤霉素A73的甲酯(methyl ester of gibberellin A73)[1],反式-对-香豆酸[2]。
  • 药理作用: 1.利胆作用  海金沙中的利胆成分为反式-对-香豆酸,经十二指肠注入,其利胆作用药后2h达最大效应,可持续4~5h,并且胆汁较给药前增加20%±8.9%[1]。 2.利尿排石作用  麻醉犬静注海金沙制剂后输尿管蠕动频率明显增多,提示海金沙有促进排石作用[1]。 3.抑菌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海金沙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南京药学院,等.江苏药材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472 (2)Hisakazu Y,et a1.Tetrahedron Letter,1988,29(32):3959 药理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178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