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砂

  • 音译名: 加察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硇砂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加察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本品为卤化类矿物硇砂。
  • 出处: /
  • 功效: 消积软坚,破瘀去翳,杀虫,除毒,泻脉利尿,排脓去腐。
  • 主治: 体虚无积者及孕妇忌内服。治白喉、疮疡、中毒症、虫症、小便不利。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almmoniacum.
  • 药物分类: 矿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多产于火山熔岩的岩穴内,有时与煤或高碳质页岩石盐伴生,当石灰燃烧时也可产生,或呈壳皮状覆于岩石表面。产于西藏、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本品常用人工合成品。
  • 采收加工: 采出后除去泥土、砂石及杂质即可。生用,或碾细后,用4 ∶1的醋煮干成霜,刮下供药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属轴晶系。一般呈柱状、纤维状、钟乳状、粒状及粉末状。透明或微透明。白色,有的稍带淡黄色。质较脆,易碎,用指甲即可刮下白色粉末,断面显针状纹理,有光泽。微臭,用舌舔之味咸苦而刺舌。硬度1.5~2,密度1.52。在空气中易潮解。加热则渐散发。以白色、有光泽、块整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1.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其水溶液显氯化物与铵盐的特殊反应。 2.本品的水溶液与碱液共热则放出氨气的臭味。反应式如下:2NH(4)Cl十Ca(OH)(2)→CaC1(2)+2H(2)O+2NH(3)↑ 3.本品在密塞试管中加热时,不熔融、但产生白色细棒状升华物。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咸、苦、辛,性温,有毒。
  • 用法用量: 内服每次用量0.3~0.9g,外用作罨包剂、溃疡腐肉的腐蚀剂。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述:硇砂解毒,杀虫,排脉病,去腐,治喉症,通利小便。 《宝堆》中说:“硇砂有八种功效。”《甘露之滴》中说:“硇砂性锐,治舌短缩,通利小便,去疮腐,引黄水。”让钧多吉说:”硇砂为泻脉利尿之甘露。” 本品分为水生和海边岩生两种。阿玛尼公硇砂产自阿玛昂昂的林中。夏道尔硇砂产自汉族地区。本品状如晶,捣碎像冰片一样有粘性,混有石花状红石等物,表底一致,无沉渣状,味甚辛者为天然硇砂,质量佳。藏北产的熔硇砂,色青而白、闪光,状如熔铸容器中冷却后取出的凝结体,表层和底部有层渣子,敲破后内有条纹,触时很热,此为上品。中品的性状同上品,而表面灰白,松软者是藏北产的,称为东梢玛硇砂。下品呈灰白色,光泽不显。基部青色或黑色,表面灰白色,纤维短的,是熔注在生铜器中,冷却后取出的,味不甚辣。
  • 制剂: /
  • 选方: 方一:石榴白药丸:石榴300g,硇砂40g,石灰200g,光明盐50g,山柰140g,紫硇砂40g,荜茇80g,诃子260g,黑胡椒80g。以上丸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功能祛寒,健胃,消痞散结。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慢性呕吐,嗳气,身体虚弱。一次5~6丸,一日2次。每10丸重4g。 方二:十三味石榴散:石榴200g,胡椒10g,山柰20g,酸藤果10g,肉桂10g,胡兀鹫粪20g,硇砂30g,蛇床子30g,秃鹫粪20g,小米辣40g,短尾线莲40g,大托叶云实30g,荜茇10g。以上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功能温中健胃,消食。用于消化不良,痰邪引起的胃部食积,胃内生垢样物,胃火衰退等单纯痰病。一次1~2g,一日3次。 方三:八味杜鹃补肾散:烈香杜鹃200g,干姜100g,荜茇100g,白胡椒100g,白硇砂50g,螃蟹100g,冬葵果100g,小豆蔻100g。以上八味,混合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功能壮腰,补肾,祛寒,止痛。用于环腰疼痛,下身寒冷,下肢拖行,腰胯刺痛以及闭尿等肾脏疾病。一次1~1.5g,一日2~3次。 方四:驴右蹄尖、红块糖、白硇砂。共研为丸内服,可将水湿从尿道引出。 方五:黑矾、白硇砂诃子、毛诃子蜂蜜调和,挑破疹粒后涂之,可治虫转化的眼病。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内服适量,因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使痰液稀释而易于咳出。内服能刺激肾脏,使尿量增加。若用量过大,会发生中毒性昏睡症状。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