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粪

  • 音译名: 塔斯音-巴斯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秃鹫粪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塔斯音-巴斯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 药材来源: 为鹰科动物秃鹫的粪。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破痞,温中,消食,开欲,消肿。
  • 主治: 主治食痞,胃寒,消化不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egypius monachus (Linnae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秃鹫 Aegypius monachus(Linnaeus) 体型大,通体大都乌褐色。头被以乌褐色绒羽;颈裸部呈蓝色,皱领浅褐接近白色。背、肩、腰、屋上覆羽均暗褐色;翼上覆羽以及次级和三级飞羽亦均暗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羽轴黑褐;下体暗褐色;胸前密被以毛状绒羽,两侧各有1明显的一束蓬松的矛状长羽。胸、腹各羽微具较浅色纵纹;肛周和尾下覆羽褐白色;覆腿羽黑褐色。嘴黑褐,蜡膜蓝色;脚和趾珠灰色,爪黑色。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多栖息于海拔2000~4500m山区和山地草原。飞翔本能极佳。以大型兽类尸体为食。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偶见于华北、辽宁南部及浙江、福建、陕西。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采得后除去杂质即可。
  • 炮制方法: 取净秃鹫粪炒焦或焖煅成炭。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团块或柱形,长2~4cm,宽1.5~2.5cm。表面灰色、灰白色或灰黄色,光滑,有圆形小孔。断面灰白、灰黄,粗糙颗粒状,有小孔。质坚脆。气腥,味淡,微辛。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1~2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全体灰紫色,极大、尾和羽均大……嗜食人的尸体,且能消化骨头,故称塔斯音巴苏。”并附原动物图1幅。据文献记载及获医认用经验,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利塔拉即塔斯音-巴斯(秃鹫粪)。
  • 制剂: /
  • 选方: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嗳气吞酸,胃脘病满,包如巴达干病 碱花(制)60g,寒水石(制)、光明盐、川木香山柰各20g,秀鹫粪(制)、硼砂(制)各10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3次,温开水送服。(《蒙医匮》六白剂)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