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草茸

  • 音译名: 加解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紫草茸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加解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胶蚧科动物紫胶虫的雌体所分泌的胶质。
  • 出处: /
  • 功效: 紫草茸有凉血、解毒、发痘、催生的功用。
  • 主治: 治血痨热,痘毒不易透发,难产等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Laccifer lacca Kerr.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雌虫体为不规则的圆球状,呈黄褐色至紫红琥珀色。其表面有突起3个,其中之2个为中胸气门,另1为肛门;气门周围环绕有丝状蜡质。无足,腹部无气门。有不易见的细小触角。肛门四周有肛门环和肛门棘包围。雄成虫红色,身体长梭形,体长2~3mm;前方有1对背单眼及1对腹单眼,皆细小;触角1对,细长,向前伸;翅薄,或缺如;足3对,细弱,呈浅黄色。该虫年发生2代。幼虫分别于4~5月、9~10月间孵化。孵化后的幼虫爬于寄主树如钝叶黄檀、秧青、三叶豆、泡火绳、酸香、大叶榕、小叶榕等树的嫩枝上聚集,吸取树汁的同时分泌胶质覆盖体外。胶质干燥后为坚硬的固体,且连成一片,雌雄虫均在其固有的胶壳内发育。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分布于云南、四川、台湾、广东等省,西藏亦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紫草茸为本品寄主于数种黄檀属(Dalbergia spp.)、火绳属(Eriolaena spp.)等为主的几十种植物而分泌的胶质。
  • 采收加工: 7~8月间将成熟的紫胶连枝剪下,取胶去枝,置干燥、阴凉通风处,至干燥不结块。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呈长短宽狭不一的半圆柱状,长1~7cm,宽1~1.5cm,表面红黄色或紫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及小虫眼孔隙。附着于树枝处呈凹沟状,边缘钝圆。质硬而脆,断面可现放射状排列的长圆形虫窝,常见内有白色粉末或紫黑色虫尸体。气微,味微涩。以块大、色紫褐、质坚、无杂质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轻。
  • 用法用量: 1.5~6g。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载:紫草茸治血痨热。本品之名有加解、札都、吉丹、洛赫达、厘达木、拉卡、相肖、森贝车合、拉茂达参、恰居若玛、加吉合、加嘎合、翠、泼翠等。该品为刚徐嘎树的树脂,由于采收时间不同,分为两种;一种为卓翠,很明亮有光泽,一种为那舒合,红黑色。紫草树像桦树,花瓣内红背黑,花蕊黄色,刚徐嘎树脂,即为本品,实为紫胶虫分泌物。《味气铁鬘》中说:紫草茸凉、轻,为治血病的药物。紫草茸去掉色汁后的残渣,称为拉嘎犬,即紫胶。紫胶功效能治肺肾劳热、眼病、癔病等。
  • 制剂: /
  • 选方: 方一:十八味降香丸降香240g,木香100g,石灰华140g,甘青青兰140g,红花160g,紫草茸140g,丁香40g,茜草160g,肉豆蔻30g,藏紫草200g,小豆蔻30g,短管兔耳草140g,草果30g,矮紫堇140g,诃子200g,哇夏嘎140g,莲座虎耳草120g,牛黄2g。以上十八味,除牛黄外其余粉碎成细粉,过筛,加入牛黄细粉,混匀,用水泛丸,干燥,丸重0.6g。有干坏血;降血压,理气的功能。用于多血症及高血压引起的肝区疼痛,口唇、指甲发绀,口干音哑,头晕眼花等症。一次4~5丸,一日3次。 方二:三味红汤散:茜草300g,紫草茸260g,藏紫草300g。以上三味,粉碎为粗粉,过筛,混匀,为棕色粗粉,味涩。有清肺、消炎、止咳的功用。用于肺充血、咳嗽、背胀痛、音哑、口干等症。一次2~3g,一日2一3次,煎服。 方三:五味余甘子散:余甘子(去核)100g,紫草茸10Qg,哇夏嘎100g,茜草100g,矮紫堇100g。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即得。有止血功用。用于鼻衄,肺咯血,月经过多等症。一日2次,每次3~5g,煎服。 方四:“帕旺郎布”、黄蘑菇、屑粉、鸡蛋紫草茸等。配合,外涂和内服,可消创伤红肿。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