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豆根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其他蒙药推荐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中药名:
苦豆根
类别:
蒙药
民族药名:
胡兰-布亚
民族药名出处:
《内蒙古中草药》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功效:
发汗,燥协日乌素,调和三根、协日乌素。
主治:
主治感冒 ,时疫,风湿痛,协日乌素病,皮肤病。
基原信息
来源生物拉丁名:
Sophora alopecuroides L.
药物分类:
植物药
来源生物形态:
苦豆子 Sophora alopecuroides L. 多年生草本。枝多呈帚状,密被灰色平伏绢状毛。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15~25,灰绿色,矩形,长1.5~2.5cm,两面被绢毛,顶端小叶较小;托叶小,钻形,宿存。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cm;花密生;萼密被灰绢毛,顶端有短三角状萼齿;花冠蝶形,黄色。荚果串珠状,长3~7cm,密被细绢状毛。种子淡黄色,卵形。花期5~6月,果期6~8月。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田边、路旁、草地、河边。分布于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
栽培与养殖:
/
代用药: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切片,晒干。
炮制方法: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及根茎呈圆柱形,多分枝,稍弯曲,有细粮,根长短不等,直径0.5~1.5cm,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粗糙,具深纵皱纹,栓皮反卷或脱落。质脆,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皮部较薄,木部黄色,隐约可见细小的导管孔。微有豆腥气,味苦。
显微鉴别: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性味归经:
味苦,性平。效软、腻。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考证:
/
制剂:
/
选方:
治疫热,感冒 ,麻疹 苦豆子 、土木香 各50g,诃子 、川楝子 、栀子 各45g,地格达40g,胡黄连 25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3次,水煎服。(《观者之喜》七味苦豆子 汤)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根含槐根碱(sophocarpine),苦参碱 (ma-trine),槐定碱 (sophoridine)等生物碱[1]。还含苦豆根 酮(alope-curone)A~G[2],勒奇黄烷醇(leachianol)A、F、G,苍白粉藤 醇(pallidol)[3],苦甘草 醇(vexibino),苦甘草 定(vexibidin)[4]等。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李家实,等.中草药,1988,19(11):43
(2)Inuma M,et a1.Phytochemistry,1995,38(2):519
(3)Ohyama M,et a1.C A,1995,123:193591h
(4)Batirov E Kh,et a1.C A,1985,103:10199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