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

  • 音译名: 松吉斗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虎耳草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松吉斗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虎耳草科植物甘青虎耳草, 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全草。
  • 出处: /
  • 功效: 清热,舒肝,利胆。
  • 主治: 培根病、赤巴病的合并症、肝病、胆病、瘟病时疫、疮疡热毒。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1.Saxifraganigroglandulifera Balakr.; 2.Saxifraga tangutica Engl.; 3.saxifraga tangulaensis J.T.Pon ; 4.Saxifraga przewalskii Engl .; 5. Saxifragasignata Engl.et Ermgch. ; 6. saxifraga sanguinea Franch.; 7. saxifraga umbellulata Hook.f.et Thoms. 8. saxifraga umbellulata Hook.f.et Thoms.et.f.pectinata Marq.etShaw;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垂头虎耳草:多年生草本,高15~35cm,茎上部有短腺毛,下部无毛或疏生长柔毛。基生叶5~10;叶片狭卵形或卵形,长1.3~4cm,宽0.7~2.5cm,先端钝,基部宽楔形,两面无毛,边缘有睫毛;叶柄长2~7cm;下部茎生叶似基生叶;中部以上茎生叶无柄,渐变小,花序长2~8cm,有6~9朵偏向一侧的花,密生短腺毛;花下垂,萼片5,直立,狭卵形,长约5mm,外面有短腺毛;花瓣5,黄色,长圆形,长约9mm;雄蕊10,较萼片稍长;心皮2,合生至上部。 2.青藏虎耳草:多年生草本,丛生,高4~31cm。茎被褐色卷曲长柔毛。基生叶具柄,叶片卵形至长圆形,长6~33mm,宽3~8mm,仅边缘具褐色卷曲长柔毛,柄长17~25mm,边缘疏被卷曲长柔毛;茎生叶,上部者无柄,下部者具长2~5mm之柄,叶片披针形、长圆形至条状长圆形,长7~17mm,宽22~65mm,边缘或背面下部具卷曲柔毛,多歧聚伞花序长1~8cm。(2)~6~22花,花梗密被褐色卷曲长柔毛;花两性;萼片起初直立,后被开展至反曲,卵形,椭圆形至短圆形,长21~32mm,宽1~2mm,两面无毛,边缘具褐色卷曲柔毛,3~5脉分离;花瓣黄色,或内面黄色,外面橙黄色至紫红色,阔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长3~5mm,宽1~3mm,先端钝,基部具长约1mm之爪,3~5(~7)脉具二痂体;在雄花中,雄蕊长2mm,子房近下位,花柱长约1mm;在雌花中,雄蕊退化,长1~2mm。果期7~10月。 3.唐古拉虎耳草:多年生草本,密丛,高13~35mm。茎不分枝,具褐色卷曲柔毛。基生叶具柄,叶片卵形,椭圆形至长圆形,长7~9mm,宽3~4mm,无毛,或有时边缘具卷曲柔毛,柄长7~16mm,基部扩大成鞘状,具褐色卷曲柔毛;茎生叶3~6枚,下部者具短柄,上部者无柄,叶片长椭圆形,长5~7mm,宽1~2mm,仅边缘具褐色卷曲长柔毛,花单生于茎顶;花梗长3~4mm,被褐色卷曲柔毛;萼片于花期直立,近圆形,长2~3mm,宽2~3mm,仅边缘具褐色柔毛,5脉于先端不汇合;花瓣黄色,椭圆形,长3~6mm,宽2~3mm,先端钝圆,基部具短爪,4~7脉,无痂体;雄蕊长3~4mm;子房卵球形,长2~3mm,花柱长约2mm。花期8~9月。 4.甘青虎耳草:多年生丛生草本,高4~11cm。茎不分枝,被褐色卷曲柔毛,基生叶具柄,叶片卵形、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1~3mm,宽4~8mm,腹面无毛,背面和边缘具卷曲柔毛,叶柄长1~3cm,基部扩大呈鞘状,有褐色卷曲柔毛;茎生叶无柄,卵形至椭圆形,长1~2cm,向上渐变小。聚伞花序2~6花;花梗长5~19mm,密被褐色卷曲柔毛;苞片条形,边缘具卷曲柔毛,萼片反曲,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4mm,宽1~2mm,仅边缘具褐色卷曲柔毛,3~5脉分离;花瓣腹面淡黄色,中部以下具红斑,背面紫红色,卵形至长圆形,长2~5mm,宽1~2mm,先端钝,基部具爪,长约1mm,3~5(~7)脉,具二痂体;雄蕊长2~4mm;雌蕊长3~4mm,花柱长1~1.5mm。花期7~9月。 5.箭头虎耳草(西南虎耳草)  :多年生草本,高7~20cm。茎不分枝,与花序梗,花梗均被黑褐色腺毛。茎生叶密集,呈莲座状,肉质,匙形,长14~16mm,宽2~3mm,两面无毛,边缘具刚毛状睫毛;基生叶较疏,长圆形,长约1cm,宽约3mm,两面和边缘具黑褐色短腺毛。多歧聚伞花序伞房状,长4~8cm,具4~24花;花序分枝长3~8cm,具2~3花;花梗长15~18mm;萼片开展至反曲,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狭卵形,长4~9mm,宽2~4mm,边缘,背面至腹面最上部具黑褐色腺毛,6~7脉于先端汇合;花瓣黄色,内面中部以下具紫红色斑点,卵形至近卵形,长6~9mm,宽2~4mm,先端急尖,基部具长1~2mm之爪,3~5(~7)脉,具2痂体;雄蕊长4~5mm;子房近上位,长约2.1mm,花柱长约1.4mm。花期7~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垂头虎耳草:生于海拔3600~4200m间的山地草坡林边。 唐古拉虎耳草:生于海拔5100m左右之高山草地或高碎石隙。 甘青虎耳草:生于海拔4200m左右之山坡。 箭头虎耳草(西南虎耳草):生于海拔3850~4780m之山地草坡、石隙。 红虎耳草:生于海拔4100m左右之石隙阴湿处。 小伞虎耳草:生于海拔3060~4400m之沼泽地和岩壁石隙。 篦齿虎耳草:生于海拔3000~4100m之林下、灌丛下和岩壁石隙。1.垂头虎耳草:产于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区。 2.青藏虎耳草: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克什米尔地区及不丹也有分布。 3.唐古拉虎耳草:产于西藏,青海。 4.甘青虎耳草: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 5.箭头虎耳草(西南虎耳草):产于西藏、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 6.红虎耳草:产于西藏、青海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 7.小伞虎耳草:产于西藏;尼泊尔也有分布。 8.篦齿虎耳草:产于西藏。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开花盛期采集,除去枯叶、泥土、须根,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系全草或切成段,长短不等,长10~20cm或4~5cm。根纤细,多数成十余条,淡黄色或棕褐色。茎细弱,常单一,被褐色卷曲柔毛,质脆,断面不平整,中央有一小孔。叶皱缩,多破碎,完整叶片卵圆形或长圆形,长2cm左右,宽5~8mm,叶缘和背面被卷曲柔毛,花淡黄色至黄色或带紫红色,气微味苦。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苦,凉。
  • 用法用量: 配方或单用,每次3~9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虎耳草清肝热、胆热。《味气铁鬘》中载:虎耳草性凉,效锐。《如意宝树》载:虎耳草治培根、赤巴合并症,清疮热,治热病。本品分大小两种。大虎耳草,花深黄色,味甚苦。小虎耳草,花深红色,味不苦。让钧多吉说:“大虎耳草干脓,小虎耳草治肠血病”。《图鉴》中说:虎耳草生于石山、草坡、林间、石岩等处。叶扁小如皮,基部如喙,密生如莲座,基红色,被毛有粘液,花红黄色,味苦,性寒。 《概念释诠》中说:“雪山石岩生长的虎耳草,装饰着莲座、铜衣、金珠串,原为甘露五姊妹,为治疗肝热之后药”。如上所述,虎耳草有五种,乌仗那仁宝且和达保达奥雄努达玛萨莫所说的五类虎耳草为:金虎耳草、银虎耳草、铜虎耳草、铁虎耳草、圆叶虎耳草。让钧多吉说:金虎耳草治培根、赤巴合并症,清时疫热,铁虎耳草、铜虎耳草、银虎耳草清骨热,益头。《图鉴》中说:金虎耳草象白芥子,叶茎向上,花金黄色很鲜明,味苦者佳,功效治培根病,单药煎汤治时疫初期。如上所述,生于荒滩、田边,状如白芥子,果实黄色,细小,花很黄有灯色光泽,即本品。 《图鉴》中说:“银虎耳草,花白色,叶茎很长,味苦,性糙,治一切药毒病”。铜虎耳草,生于石山草坡,茎多,红色,叶多,无柄,簇生,微毛,花红黄色,多,岐聚伞状,味甘苦,效微缓。又称加保赛尔格坚,治风热胆病。” 铁虎耳草,《图鉴》中说:“铁虎耳草,生于水边、河滩、草坡,茎如铁筷,叶青绿色,基部微卷,叶柄黑而细,花淡蓝色、蓝色、粉红色很多,果实如胡麻,种子细小,状如铁舍利,味苦,解疮热,时疫热。 圆叶虎耳草,让钧多吉说:“圆叶虎耳草清脉热”。《如意宝树中》中说:“圆叶虎耳草,生于阳坡树林间阴凉处,叶圆而厚,上有银珠般斑点,茎短丛生如猪蹄,花淡黄色,闭合状,味苦甘如胆汁,性平润凉,功效治血病、赤巴病、胆病,解疮热,是治胆病的良药,敷治诸疮的甘露。”又名帕苏合巴、苟尔斗合、敦木斗合。六种“斗合达”的图象是达合保仁保青为相曼那合巴述说绘制的。 根据上述记载,松吉斗分为六种。据所采标本核实,本品包括唐古特虎耳草,甘青虎耳草等十余种。已收铁虎耳草(甲蒂、湿生萹蕾、椭叶花锚)。所载8种属于松吉斗。其余4种将另介绍。
  • 制剂: /
  • 选方: 方一:红花180g,毛诃子75g,藏木香60g,波棱瓜子25g,石榴70g,木爪60g,虎耳草50g,芫荽50g,洪林40g,榜嘎50g,紫菀花40g,绿绒蒿50g,诃子150g,余甘子(去核)100g,木香50g,渣训膏40g,豆蔻25g,猪血粉60g,骨碎补60g,蒂达50g,秦艽花40g,角茴香35g,乌奴龙胆45g。水柏枝50g,巴夏嘎40g。以上廿五味,除渣训膏外,其余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渣训膏加适量水泛丸,干燥,每丸重5mg。用于调和龙、赤巴、培根,开胃,愈溃疡,止血。用于久病不愈的身倦体重,胃、肝区疼痛,食欲不振,月经过多,鼻衄。一日2~3丸,一日3次。 方二(十八味大象活血丸):红花75g,藏木香50g,降香50g,渣训膏40g,余甘子75g,石灰华50g,芫荽50g,波棱瓜子20g,木香40g,绿绒蒿50g,羽叶点地梅50g,木香马兜铃50g,哇夏嘎50g,虎耳草50g,檀香20g,甘青青兰50g,沉香20g,牛黄1g。共研细粉,用渣训膏加适量水泛丸,每丸重L0.5g左右,干燥即得。气微,味苦、微酸、辛。理气,活血。用于肝坏血引起的上身刺痛,肝胃不适,胸背刺痛。一次2~3丸,一日2~3次。 方三:余甘子150g,木香马兜铃60g,芫荽80g,渣训膏70g,翼首草80g,降香200g,茜草120g,布歇子80g,力嘎都60g,毛诃子100g,木香80g,悬钩子150g,哇夏嘎100g,甘青青兰100g,洪林100g,绿绒蒿80g,红花130g,诃子150g,紫草茸100g,藏紫草150g,蒂达80g,波棱爪子50g,藏木香100g,勒哲150g,沙棘膏100g,牛黄2g。以上廿六味,除渣训膏、沙棘膏、牛黄外,其余粉碎成细粉,过筛、加入牛黄粉,混匀,用渣训膏、沙棘膏加适量水泛丸,干燥,每丸重0.5g,即得。凉血降压;用于多血症、高血压症、肝胆疼痛、声哑目赤、口渴、口唇发紫、月经不调。一次2~3丸,一日2~3次。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