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花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蒙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金莲花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阿拉坦花-其其格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
药材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金莲花的花。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清黏热,解毒,燥脓,止腐愈伤。
-
主治:
主治刃伤,疮疡多脓,脉伤出血,淋巴腺肿,咽喉肿痛,耳热症,血协日性眼病。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rollius chinensis Bung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金莲花 Trollius chinensis Bge.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全株无毛,不分枝。基生叶1~4,具长柄;叶片五角形,长3.8~6.8cm,宽6.8~12.5cm,3全裂,中央裂片菱形,二回裂片有少数小裂片和锐牙齿;茎生叶似基生叶,向上渐小。花单生或2~3朵组成聚伞花序;萼片8~15(~19),金黄色,干时不变绿色,椭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长1.5~2.8cm,宽0.7~1.6cm;花瓣18~21个,与萼片近等长,狭条形,顶端渐狭;长1.8~2.2cm;雄蕊多数,长0.5~1.1cm;心皮20~30。蓇葖果,长1~1.2cm,有弯的长尖。花期6~7月,果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000~2200m的山地草坡或疏林下。分布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金莲花野生于海拔1000~2200m的山地、草坡或疏林下,耐寒,忌湿热。平地栽培存在越夏问题,荫蔽有利植株越夏。土壤湿热是主要致死因子,宜选荫蔽处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根系浅,需较厚的土层。
栽培技术 种子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北京地区春、秋、各皆可播种,但以秋播为宜。种子采收后用5×10-4赤霉素溶液浸种24h后晒干,贮藏至8~9月播种,10d左右出苗,可生长至11月,露地宿根越冬,幼苗生长1~2年后移栽。分株繁殖:北京地区可于秋季10月或夏初5~6月上山采挖野生种苗,或将已引种成活的植株,分株移栽,每株留1~2个幼芽,行、株距30cm左右,深度以将根埋没即可。
田间管理 3~6月植株返青至开花,宜勤灌溉,7~8月雨季时,需注意排涝遮荫,降低土温,避免湿热,冬灌可浇人粪尿,移栽时结合整地施入底肥。
病虫害防治 蛴螬、蝼蛄为害根部,造成断苗。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季花盛开时采摘,置通风处,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团状,皱缩,直径1~2.5cm,金黄色或棕黄色。萼片花瓣状,10~16片,卵圆形或倒卵形,长1.8~3cm,宽0.9~2cm。花瓣多数,近基部有蜜槽;雄蕊多数,长0.7~1.5cm,淡黄色;雌蕊多数,具短喙,棕黑色。体轻、疏松。气芳香,味微苦。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效钝、轻、柔。
-
用法用量:
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云:“生于旱地,状如罂粟,叶蓝绿色,叶背灰白色,形状似苣荬菜,花黄色,味极苦。”上述植物生境和形状虽与蒙医沿用的金莲花之特征有所差异,但与《无误蒙药鉴》该条附图对照,其特征基本-致,故认定历代蒙医文献所载的莫德格斯日钦即阿拉坦花-其其格(金莲花)。
-
制剂:
/
-
选方:
1.治刃伤,脉伤疮疡 红花、金莲花、硼砂(制)、贡布嘎布结、硬毛棘豆各等量。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2次,水煎凉服。(《蒙医药方汇编》五味高宝札得朱尔汤)
2.治淋巴腺肿、咽喉肿痛 金莲花、点地梅各5g,麦冬2.5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3次,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三味金莲花汤)
3.治耳热症,血协日性眼病 紫菀花、金莲花各15g,甘草5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2~3次,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三味紫菀花汤)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花含藜芦酸(veratric acid),荭草苷(orien-tin),牡荆苷(vitexin),藜芦酰胺(veratramide),棕榈酸(Palmiticacid)[1,2]。
-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本品提取物在体外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如铜绿假单胞菌、甲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等,尤以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为强[1]。但对小鼠实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肺炎链球菌感染无明显保护作用[2]。牡荆苷及荭草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志贺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金莲花所含生物碱部分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有明显抑制作用[3]。
此外,所含牡荆苷还有抗癌、降压、抗炎和解痉作用[4]。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李镇.中草药,1982,13(3):13O
(2)康少文,等.中草药,1984,15(6):247
药理
(1)北京制药厂,等.中华医学杂志,1973,53(3):192
(2)北京制药厂.新医药学杂志,1973,(5):31
(3)北京大学.清华北大理科学报,1974,1(2):165
(4)Bano Hassina,et a1.C A,1982,96:11553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