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花

  • 音译名: 罗呆哼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姜花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罗呆哼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姜科植物姜花的根茎。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止咳平喘,利尿通淋,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 主治: 主治“唉,拢习火”(咳嗽哮喘),“拢牛,接腰”(小便热涩疼痛,腰痛),“拢梅兰申,先哈嘎兰”(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姜花 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又名:土羌活《四川中药志》,白姜花(云南)。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2m。根茎横走,块状,味辣如姜。叶为左右两行排列,长方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0~50cm,宽3~11cm,先端渐尖,全缘,下面有时被疏长毛,基部楔形。花大,白色,芳香,花密生成顶生短穗状花序;苞片卵形或倒卵形,长4~5cm,先端近圆形或短尖,苞内有花2~3朵;花萼管状3裂,较花冠为短;花冠管状细长,先端3裂,裂片条形,退化雄蕊瓣状,中央1个最大,形成倒卵形或倒心形的唇瓣,其中间呈淡黄色,两侧的稍小呈长方卵形;能育雄蕊1个,有极长花丝;子房下位,花柱极细长。蒴果,球形。种子具假种皮。花期8~12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沟、林间阴湿处。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冬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淡,性平。入水、风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捣烂,炒热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唉,拢习火”姜花根15g,灯台树叶15g。煎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2.治“拢牛,接腰”姜花根20g,野芦谷根20g,五叶山小桔根10g,腊肠树根10g。煎服。 3.治“拢梅兰申,先哈嘎兰”姜花根、姜黄野姜、九翅豆蔻根、姜、红豆蔻根、野豆蔻根各适量,捣烂加猪油淘米水,炒热外敷。(2、3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茎含桉叶素(cineole)[1],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1imon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樟脑(camphor),龙脑(borned),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丁香油酚(eusenol),氨茴酸甲酯(methyl anthranilate),姜花素 (coronari) A、 B、 C[2]、 D[2,3]、 E(3,4]、 F[4],(E)一半日花一8(17),12一二烯一15,16一二醛[(E)-labda-8(17),12-diene-15,16-dial][2],异姜花素(isocoronarin)D,姜花素D乙醚(coronarin Dethyl ether)[3],薯蓣皂苷无(diosagenin)[5]。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