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松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思茅松的概览。思茅松又名埋便,归类于傣药,为松科植物思茅松的松节,可理气止痛,降逆止呕,除风通血。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思茅松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埋便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思茅松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埋便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松科植物思茅松的松节。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理气止痛,降逆止呕,除风通血。
- 主治: 主治“拢接崩短赶,短混列哈”(胃脘胀痛,恶心呕吐),“接儿,拢栽线栽歪”(胸闷胸痛,心慌心悸),“阻伤”(跌打损伤),“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inus kesiya Royle ex Gord. var.langbianensis (A.Chev. ) Gausse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思茅松 Pinus kesiya Royle ex Gord.var. 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 常绿乔木,高达30m。树冠广圆形,树皮褐色,裂成龟甲状薄块片脱落。一年生枝淡褐色或淡褐黄色,有光泽;二三年生枝上叶之基部的苞片逐渐脱落;芽红褐色,圆锥状,先端尖,稍有树脂,芽鳞披针形,边缘白色丝状。针叶三针一束,细长柔软,长10~22cm,径0.7~1mm,先端有细长尖头,叶鞘长1~2cm,横切面三角形,树脂道3~6个,边生。雄球花长圆筒形,长2~25cm,在新枝基部簇生成短丛状。球果卵圆形,长5~6cm,径约3.5cm,通常单生或2个聚生,成熟后宿存树上数年不脱落;中部种鳞近窄长圆形,先端厚而钝,长2.5~3cm,宽1~1.5cm,鳞盾斜方形,稍肥厚隆起,横脊显著,鳞脐小,椭圆形,稍凸起。种子椭圆形,黑褐色,稍扁,长5~6mm,径3~4mm。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700~1200m的外阔混交林、松林中。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部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松节全年可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