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芮

  • 音译名: 乌热勒赫格-其其格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石龙芮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乌热勒赫格-其其格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 药材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石龙芮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破痞,调火,燥协日乌素,消肿,止痛,解毒。
  • 主治: 主治消化不良,胃火衰败,胸隔痞满,虫痞,协日乌素病,痈疖,瘰疬。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Ranunculus sceleratus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 L. 一年生草本,全株几无毛,多枝,地下有白色须根。茎粗壮,高15~60cm。根生叶丛生,有柄,单叶3深裂,圆形、肾形或心形,长3~4cm。宽1.2~4cm,基部广心形,侧裂片2裂,中央裂片楔形,头钝,边缘浅裂,且有钝粗齿牙;茎叶互生,基部膜质,扩大,通常3全裂,裂片狭窄不分裂或3裂,钝头;最上部叶几无柄,裂片矩圆线形,有光泽,无毛。春时上部多分枝,上生黄色小花;花径6~8mm;萼片5,平开,倒卵形,有光泽,基部有一小鳞片;雄蕊与雌蕊均多数,花药呈长椭圆形,子房细小。聚合果椭圆形乃至长椭圆状圆柱形,花托长7~12mm,无毛或散生白毛,瘦果多数,广卵圆形,无毛,长1~1.2mm,花柱甚短。花期4~6月,果期5~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潮湿地区、水边,甚至生于水中。分布于全国各地。
  •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喜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的气候,野生于水田边、溪边、潮湿地区,忌土壤干旱,在肥沃的腐殖质土中生长良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6~8月果实成熟时,采回种子后,晾干。于9月上旬撒播于苗床上,因种子细小,播后需覆盖少许草皮灰及薄层稻草,用水浇透床土。一般播种后10~15d左右出苗,揭去稻草,幼苗过密及时间苗,待苗高7cm时进行移植,按行株距15cm×15cm定植。 田间管理 定植后,应每月中耕除草1次。开花前,每月追施人粪尿1次,特别在干旱时适当浇水,种植地应当经常保持潮湿。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干叶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此病在叶尖或叶边缘出现干枯,通干旱天气,湿度低,温度高时发生,雨季来临,湿度增高,温度降低,病情渐渐好转。虫害有地下害虫咬断幼苗,可用毒饵诱杀。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春、夏季开花时采收,除去泥土等杂质,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全草长10~45cm,疏生短柔毛或无毛。基生叶及下部叶具长柄;叶片净状圆形,棕绿色,长0.7~3cm,3深裂,中央裂片3浅裂;茎上部叶变小。聚伞花序有多数小花,花托被毛;萼片5,船形,外被短柔毛;花瓣5,狭倒卵形。聚合果矩圆形;瘦果小而极多,倒卵形,稍扁,长约1.2mm。气微,味苦、辛。有毒。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热。效轻、糙、燥、锐。有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外用:适量,研末,香油调涂;或制成膏剂徐敷。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苏如布嘎)茎细,中部每节分三枝,每枝有两条粗纹,叶绿色,三裂。花白色,花瓣5枚,聚合果实苦辛,种子蓝黑色。”《金光注释集》载:“据其花的颜色可分为白、黄、绿、灰绿、蓝五种。”据上述植物形态特征,蒙医所沿用的石龙芮为五种苏如布嘎之一,故认定历代蒙医文献所载的苏如布嘎即身热勒赫格-其其格(石龙芮)。
  • 制剂: /
  • 选方: 1.治消化不良,胃火衰败 万年灰(制)、寒水石(制)、鹫粪(制)、干姜荜茇各25g,毛茛、芹叶线莲、石龙芮光明盐各20g,肉桂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l次,温井水送服。(《内蒙古中草药》十味鹫粪散) 2.治癌疣 石龙芮煎于芝麻油。制成膏剂。根据病情适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毛茛苷(ranunculin),白头翁素(ane-monin),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5-羟色胺等[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Misra S B,eta1.Econ Bot,1980,34(4):362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