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蓝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傣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马蓝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皇曼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全株。傣语“皇曼”是指供奉给佛祖的好药该药为傣医的药祖“古马腊别”下传给众生专门治热病的,凡热病均首选是傣药“皇档三”即佛祖治疗热病的三大好药之一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退热,凉血解毒。
-
主治:
主治“拢害埋冒龙”(高热不退),“拢达儿”(腮腺、颌下淋巴结肿痛),“拢沙龙接火,唉哦勒”(咽喉肿痛,咯血),“洞里哦勒”(痔疮肿痛出血),“优火”(尿崩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Bremek.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马蓝 Baphicacanthus cusla(Nces) Bremek. 亚灌木,高达1m。主根深长。根茎木质,细柱状,有分枝,节膨大,节上生须根,灰褐色,有髓或中空;茎直立,节明显,有铜棱,上部多分枝,幼时有毛。叶对生,两片叶常稍不等大;有短柄,叶片长圆形,长5~16cm,宽2.5~6cm,先端渐尖,基部渐窄下延,边缘有疏钝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幼时在脉上被褐色细柔毛,侧脉5~6对。花大,无梗,2至数朵集生于细长小技的顶部;苞片叶状,长1~2cm,早落;花萼近5全裂,裂片条形,1片最长;花冠淡紫色,管状漏斗形,直径约2cm,长约5cm,管部甚长,上端有5浅裂,裂片近等大,先端微凹;雄蕊4个,2强;子房上位,花柱细长。蒴果棒状,无毛。种子褐色,卵形,扁平。5月开花。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路边、草丛较潮湿的地方。我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野生或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每年12月采挖全株,洗净切为细段,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多皱缩成不规则团块状,有时带小枝。黑绿色或灰绿色。完整叶片长 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15cm,宽3~5cm;叶缘有细小钝锯齿,先端渐尖,基部换形下延,中卧于背面突出较明显。纸质,质脆易碎。气微弱,味淡。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近平直或微弯曲,气孔存在于下表皮,直轴式,上、下表皮均有腺毛及非腺毛,以下表面为多,腺毛多具单细胞柄及4个细胞头,少数具6个或8个细胞头,头部直径23~40μm;非腺毛由3~10个单列细胞组成,长90~360μm,基部直径17~27μm,壁上有细疣点,有的非腺毛呈塔形。叶上表皮的下层具大型含钟乳体异细胞,长纺锤形,长57~144~330μm,最宽处直径16~42μm。
叶横切面:上下表面均突出,表皮内侧均有厚角组织,维管束一个,呈半月形,栅栏组织1列,通过中脉,叶肉组织细胞含许多蓝色物质。钟乳体多存在于上表皮内侧,中脉部分薄壁组织中亦有存在。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2g,研碎,加氯仿20ml,加热回流提取2h,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供试品溶液;另取靛玉红、靛蓝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lml各含l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各10m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展板上,以苯一氯仿一丙酮(5:4:1)作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立即在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入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10~20g,煎汤;或泡服。外用:鲜叶适量,捣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害埋冒龙”马蓝根15g。冷开水泡服;取马蓝叶、旱莲草、火焰花鲜品各适量。捣烂,包敷手、足心。(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2.治“拢达儿”,“拢沙龙接火,唉哦勒”马蓝根15g,粉葛根15g,苦藤10~15g。煎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3.治“洞里哦勒”马蓝鲜叶适量。捣烂,包敷患处。(勐海县傣医岩吨囡验方)
4.治“优火”马蓝15g,灯台叶根30g,大批粑根30g,石菖蒲20g,胡椒7粒,牛奶15ml。用淘米水150ml煎服。(德宏州傣医郎波岩桑保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叶含靛苷(indican)[1],靛玉红(indirubin),靛蓝(indigo)[2]。
根茎含大黄酚(chrysophanol)[3],靛苷[1],靛玉红,靛蓝[2],β-谷甾醇(β-sitosterol),羽扇豆醇(lupenol),白桦脂醇(betulin),羽扇豆酮(hpenone)[4]。
全草含羽扇豆醇,白桦脂酮(betulone),羽扇豆酮,4(3H)一喹唑酮[4(3H)-quinazolinone]等[5]。
[药理]1.抗肿瘤作用 从马蓝制得的青黛中所含的靛玉红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混悬液皮下和腹腔注射6~7d,对大鼠瓦克癌肉瘤W256有明显抑制作用;口服较大剂量也有一定作用;皮下注射可延长腹水型W256大鼠生存时间;对小鼠肉瘤S180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白血病L7212小鼠的生存时间未见延长[1]。另有报道,靛玉红灌胃给药100mg/kg,连续9~10d,对大、小鼠接种的W256和Lewis肺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2]。亦有报道靛玉红能延长淋巴白血病L7212小鼠的生存时间[3]。临床上靛玉红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效,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下降时,有大量幼稚细胞肿胀、溶解而坏死,而骨髓中成熟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无此现象,提示靛玉红对肿瘤细胞有一定选择性[4]。
靛玉红可以抑制慢粒和急粒患者白血病细胞、大鼠W256实体瘤、小鼠腹水肝癌及艾氏腹水癌细胞的DNA合成代谢,对RNA合成轻微抑制,对蛋白质合成则无明显影响[5-7]。靛玉红对染色体DNA无损伤,没有直接破坏核酸大分子的作用[8]。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小鼠每日皮下注射靛玉红共7d,能提高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功能;灌服7d,对正常小鼠的单核巨噬细胞无明显影响,但能提高荷瘤(W256)小鼠的吞噬功能[1]。慢粒患者长期大量服用靛玉红后,机体SK-SD迟发超敏反应、E一玫瑰花结试验、IC3一玫瑰花结试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均可随病情好转恢复正常。原来体液免疫低下的患者,服药后也可恢复正常[8]。
3.抗菌作用 青黛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志贺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具有抗菌作用[9.10]。
4.体内过程 小鼠灌胃3H-靛玉红可经消化道缓慢吸收,12h血药浓度达高峰,72h血中仍存在。在消化系统中分布较高,骨髓亦有分布,并能通过血脑屏障,消除较慢,生物利用率为46.48%,药物主要在肝、胆代谢,主要随粪便排泄[3.11]。分布半衰期5.9h,消除半衰期21.O h[12]。
5.毒性 小鼠一次灌胃靛玉红25g/kg、靛蓝32g/kg,不引起死亡,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1.11g/kg和2.20g/kg[13]。
大鼠灌服靛玉红每日500mg/kg、每日1000ms/ks,连续1个月,体重、血象、骨髓象、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见异常[1.3.13]。
犬灌服靛玉红20~40mg/kg、80~100mg/kg、200mg/kg,每日1次,连续2~6个月,小剂量组未有任何中毒反应;中剂量组体重稍下降,均出现稀便,个别便血,血清丙氨酸转氨酶上升,肝切片个别出现肝灶性坏死;大剂量组普遍食欲降低,除上述变化外普遍出现中毒性肝炎[3.14.15]。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