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说明书

【饮片名称】

鱼腥草《名医别录》

汉语拼音
Yuxingcao

拉丁名
HOUTTUYNIAE HERBA

异名
岑草《吴越春秋》;
蕺《名医别录》;
菹菜《新修本草》;
紫背鱼腥草《履巉岩本草》;
紫蕺《救急易方》;
菹子《本草纲目》;
臭猪巢《医林纂要·药性》;
侧耳根《遵义府志》;
猪鼻孔《天宝本草》;
九节莲《岭南采药录》;
折耳根、肺形草《贵州民间方药集》;
臭腥草《泉州本草》。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鲜品全年均可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本品具鱼腥气,味涩。以叶多、色灰绿、有花穗、鱼腥气浓者为佳。生用。

【药性】

性味
辛,微寒。

归经
归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临床应用】

1.肺痈吐脓,痰热喘咳
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结,主归肺经,以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脓之效,故为治肺痈要药。治痰热壅肺,胸痛,咳吐脓血腥臭,常与桔梗芦根瓜蒌等药同用;治痰热咳喘,痰黄气急,常配伍黄芩、浙贝母知母等药。
2.痈肿疮毒
本品辛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排脓,亦为外痈疮毒常用之品。治热毒疮疡,可单用鲜品捣敷,或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
3.热淋,热痢
本品善清膀胱湿热,有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之效,兼能清热止痢。治热淋涩痛,常与车前草白茅根海金沙等药同用。治湿热泻痢,可与黄连黄芩苦参等药配伍。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15~25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注意事项】

1.虚寒证及阴性疮疡忌服。
2.合成鱼腥草素的副作用一般轻微,口服后有鱼腥味,肌内注射时少数病人局部疼痛。阴道内给药时,个别病例会出现阴道充血。上述反应停药后均消失。但另有报道,应用鱼腥草注射液可引起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或引起大疱性药物性皮炎,应加以注意。

【鉴别用药】

1.鱼腥草蒲公英
两药均性寒,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通淋之功,同治痈肿疮毒、各种内痈、湿热淋证等。然鱼腥草辛微寒,专入肺经,善清宣肺热火毒,消痈排脓功胜,为治肺痈吐脓之要药,亦常用治肺热咳嗽;尚能清热除湿止痢,用治湿热泻痢。而蒲公英苦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力强,兼能疏郁通乳,尤为治乳痈之要药。
2.鱼腥草芦根
两药均性寒,归肺经,功能清肺排脓、利尿通淋,同治肺热或风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等。然鱼腥草性味辛微寒,专入肺经,既能清肺热,尤善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为治肺痈吐脓之要药;又能清热除湿止痢,以治湿热泻痢。而芦根性味甘寒,兼入胃经,善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可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等。

【化学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黄酮类,多糖,生物碱,酚类化合物,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本品所含鱼腥草素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以及结核杆菌等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非挥发性成分有抗病毒作用。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此外,还有利尿、抗炎、镇痛、止血、促进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以及镇咳等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34-235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3-11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05-609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67-372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283-288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