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说明书

【饮片名称】

菊花《本草正》

汉语拼音
Yejuhua

拉丁名
CHRYSANTHEMI INDICI FLOS

异名
菊花《东北中草药》;
千层菊、黄菊花《安徽中草药》。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野菊 Chrysanthemum indicum L. 的干燥头状花序。主产于广西、湖南、江苏。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本品气芳香,味苦。以完整、色黄、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药性】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
归肝、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临床应用】

1.疔疮痈肿,咽喉肿痛
本品辛散苦降,功能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消肿止痛,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治热毒蕴结,疔疖丹毒,痈疽疮疡,咽喉肿痛,可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药同用,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鉴》)。
2.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本品味苦入肝,清泻肝火;味辛性寒,兼散风热,治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与金银花密蒙花夏枯草等药同用;本品可清肝平肝,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常与夏枯草决明子钩藤等同用。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9~15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1.内服:煎汤,鲜品可用至30~60g。
2.外用可捣敷;或煎水漱口。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服。

【鉴别用药】

1.野菊花菊花
两药均性味苦辛寒,归肝肺经,既能清热解毒,治痈肿疔疮、丹毒肿痛,又能清肝明目、平抑肝阳,以治肝火或风热之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然野菊花功擅清热解毒,尤多用于热毒疮疡及咽喉肿痛。而菊花辛凉解表药,解毒之力不及野菊花,以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为主,兼益肝阴,多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及肝热惊风抽搐。
2.野菊花金银花
两药均性寒归肺经,功能清热解毒,善治痈肿疔疮、丹毒肿痛。然野菊花味苦辛,主入肝经,又能清肝明目、泻火平肝,以治肝热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而金银花甘寒气味芳香,既善解血分之热毒,又可疏散肺经风热及清气分热邪、透营达气,清透解毒力强,治外感热病虽各期均宜,但以邪在卫、营两分用之为佳;兼治肠痈、肺痈及热毒血痢。

【化学成分】

主要含黄酮类成分:蒙花苷,矢车菊苷等;挥发油:菊花内酯,野菊花三醇,野菊花酮,樟脑,龙脑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蒙花苷(C28H32O14)不得少于0.80%。

【药理作用】

本品对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以及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挥发油对化学性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作用强,其水提物则对异性蛋白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作用较好。尚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28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0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24-1929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26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266-269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