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

说明书

【饮片名称】

败酱草《神农本草经》

汉语拼音
Baijiangcao

异名
败酱、鹿肠《神农本草经》;
鹿首、马草、泽败《名医别录》;
鹿酱《药性论》;
酸益《日华子本草》;
苦菜、苦《本草纲目》;
野苦菜《植物名实图考》;
苦斋公《四川中药志》;
豆豉草、豆渣草《重庆草药》;
观音菜、白苦爹、苦苴《闽东本草》;
苦叶菜、萌菜《浙江药用植物志》;
女郎花《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本品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 白花败酱 Patrinia villose Juss. 的干燥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二季采收,全株拔起,除去泥沙,洗净,阴干或晒干。本品气特异,味微苦。以叶多色绿、气浓者为佳。切段,生用。

【性状】

1.黄花败酱  全体常折叠成束。根茎圆柱形,弯曲,长5~15cm,直径2~5mm,顶端粗达9mm;表面有栓皮,易脱落,紫棕色或暗棕色,节疏密不等,节上有芽痕及根痕;断面纤维性,中央具棕色“木心”。根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长达10cm,直径1~4mm;表面有纵纹,断面黄白色。茎圆柱形,直径2~8m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具纵棱及细纹理,有倒生粗毛。茎生叶多卷缩或破碎,两面疏被白毛,完整叶多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5~11,边缘有锯齿;茎上部叶较小,常3裂。有的枝端有花序或果序;小花黄色。瘦果长椭圆形,尤膜质翅状苞片。气特异,味微苦。
2.白花败酱  根茎短,长约至10cm,有的具细长的匍匐茎,断面无棕色“木心”;茎光滑,直径可达1.1cm;完整叶卵形或长椭圆形,不裂或基部具1对小裂片;花白色;苞片膜质,多具2条主脉。

【药性】

性味
辛、苦,微寒。

归经
归胃、大肠、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祛瘀排脓,利湿。

【临床应用】

1.肠痈肺痈,痈肿疮毒
本品辛散苦泄寒凉,既能清热解毒,又可消痈排脓,且能活血止痛,为治肠痈腹痛之要药。治肠痈初起,腹痛便秘,未化脓者,常与金银花牡丹皮桃仁等同用;治肠痈脓已成者,常与薏苡仁附子同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匮要略》)。治肺痈咳吐脓血,常与鱼腥草芦根桔梗等同用。治痈肿疮毒,无论已溃未溃皆可用之,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或以鲜品捣烂外敷。
2.产后瘀阻腹痛
本品辛散行滞,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功。治产后瘀阻,腹中刺痛,如《卫生简易方》单用本品煎服,或配伍五灵脂香附当归等药。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6~15g。

【注意事项】

1.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
2.孕妇慎服。

【妊娠及哺乳】

孕妇慎服。

【鉴别用药】

败酱草鱼腥草
两药均味辛性寒,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每治热毒痈肿、肺痈吐脓及湿热泻痢等。然败酱草,主入胃、大肠经,多用于肠痈,兼治肺痈;又入肝经,能清泄肝胆湿热实火,用于目赤肿痛、湿热黄疸;尚可祛瘀止痛,用于产后瘀阻腹痛。而鱼腥草专归肺经,以清宣肺热见长,为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之要药;且能利尿通淋,以治热淋涩痛。

【化学成分】

黄花败酱主要含香豆素,环烯醚萜,皂苷,甾醇等。白花败酱主要含挥发油,莫罗忍冬苷,番木鳖苷,白花败酱苷等。

【药理作用】

黄花败酱草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肝炎病毒、保肝、抗肿瘤、镇静等作用。

【参考文献】

1.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09-1814
3.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73-375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292-294
  • 饮片名称

  • 来源

  • 性状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妊娠及哺乳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