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说明书

【饮片名称】

蒲公英《新修本草》

汉语拼音
Pugongying

拉丁名
TARAXACI HERBA

异名
凫公英《千要方》;
蒲公草、耩耨草《新修本草》;
仆公英《千翼方》;
仆公罂《本草图经》;
地丁《本草衍义》;
簪草《土宿本草》;
孛孛丁菜、黄花苗、黄花郎《救荒本草》;
鹁鸪英《庚辛玉册》;
婆婆丁《滇南本草》;
白鼓丁《野菜谱》;
黄花地丁、蒲公丁、耳瘢草、狗乳草《本草纲目》;
奶汁草《本经逢原》;
残飞坠《生草药性备要》;
黄狗头《植物名实图考》;
卜地蜈蚣、鬼灯笼《草木便方》;
黄花草、古古丁《江苏植物志》。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 Mazz.、碱地蒲公英 Taraxacum borealisinense Kitag. 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春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本品气微,味微苦。以叶多、色灰绿、带根者为佳。鲜用或生用。

【药性】

性味
苦、甘,寒。

归经
归肝、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临床应用】

1.痈肿疔疮,乳痈,肺痈,肠痈,瘰疬
本品苦寒,善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证。主归肝、胃经,兼能通乳,故为治乳痈要药。治乳痈肿痛,单用浓煎服;或以鲜品捣汁内服、药渣外敷;或与全瓜蒌金银花等散结、解毒药同用;治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药同用,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鉴》);治肠痈腹痛,常与大黄牡丹皮桃仁等同用;治肺痈吐脓,常与鱼腥草冬瓜仁、芦根等同用。治疗瘰疬,常与夏枯草连翘、浙贝母等药配伍。本品解毒消肿散结,与板蓝根玄参等配伍,还可用治咽喉肿痛;鲜品捣敷还可用治毒蛇咬伤。
2.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本品清利湿热,利尿通淋作用较佳,常用治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治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大黄等药同用;治热淋涩痛,常与白茅根金钱草车前子等药同用。
3.此外,本品还有清肝明目作用,用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可单用取汁点眼,或浓煎内服;亦可配伍菊花夏枯草决明子等药。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10~15g。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1.内服:煎汤,10~30g,大剂量60g;捣汁或入散剂。
2.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注意事项】

1.非实热之证及阴疽者禁服。
2.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鉴别用药】

1.蒲公英金银花
两药均能清热解毒,以治痈肿疮毒、肺痈、肠痈等。然蒲公英苦甘寒,虽清热解毒之力不及金银花,但善消痈散结,且兼疏郁通乳,尤善治乳痈;又能利湿通淋、清肝明目,故常用于湿热黄疸、热淋涩痛及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而金银花甘寒气味芳香,既善解血分之热毒,又可疏散肺经风热及清气分热邪、透营达气,清透解毒力强,尤适用于痈肿疮毒属热毒炽盛者及外感风热证、热毒血痢等。
2.蒲公英芦根
两者均能清热消痈、利尿通淋,可同治肺痈吐脓、热淋涩痛、小便短赤等症。然蒲公英苦甘寒,功擅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善治热毒壅盛之各种内外痈疮肿毒,更为治乳痈良药;且能清肝明目,以治肝热目赤肿痛。而芦根性味甘寒,善清泄肺胃热,有祛痰止咳、生津止渴、除烦止呕之效,尚常用治肺热咳嗽、热病烦渴、胃热呕哕等。

【化学成分】

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咖啡酸,绿原酸,伪蒲公英甾醇棕榈酸等;挥发油:正己醇,樟脑,正辛醇,反式石竹烯等;黄酮类成分: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半乳糖苷,槲皮素,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香叶木素,芹菜素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药材及饮片含咖啡酸(C9H8O4)不得少于0.020%。

【药理作用】

本品煎剂或浸剂,对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卡他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钩端螺旋体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和TMP(磺胺增效剂)之间有增效作用。蒲公英地上部分水提取物能活化巨噬细胞,有抗肿瘤作用。体外实验提示本品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尚有利胆、保肝、抗内毒素及利尿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67-368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07-10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73-1980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261-264
5.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66-367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