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草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蒙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梅花草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孟根-地格达
-
民族药名出处:
《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蒙药学》
-
药材来源:
为虎耳草科植物梅花草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破痞,抑协日。
-
主治:
主治热性痞,脏腑协日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arnassia palustris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梅花草 Parnassia palustris L. 多年生草本,高达50 cm。基生叶丛生,卵圆形至心状,长1~3 cm,宽1.5~3.5 cm,先端尖,基部心形,全缘,叶柄长;花茎中部生叶1片,无柄,基部抱茎,形与基生叶同。花单,顶生,白色至淡黄色,直径2~3.5 cm,形似梅花;尊片5;花瓣5;雄蕊5,退化雄蕊中上部丝裂,裂瓣先端有头状腺体;花柱短,先端4裂。午果卵圆形,上部4裂。种子多数。花期7~8月,果期9~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林边、山沟、草地。分布于东北及华北、西北等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末、秋初开花时采收,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团块状,褐色,有多数须根。茎圆柱形,长3~27cm,直径1~2mm,有纵棱,质脆,易折断。茎生叶褐色,多破碎。完整叶片呈卵圆形或心形,长1~3cm,宽0.5~2.5cm,全缘,叶柄较长。茎生叶1枚,形同基生叶,无柄。花黄色,单生茎顶。气微,味甘。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效糙。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和《无误蒙药鉴》。《无误蒙药鉴》称:“茎细、直立,叶黄绿色,状如锄头尖……开白花。”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梅花草形态特征基本相符,故根据文献记载及临床沿用经验,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乌勒地格即孟根-地格达(梅花草)。
生于山坡、林边、山沟、草地。分布于东北及华北、西北等地区。
-
制剂:
/
-
选方:
治热性痞,寒性痞 贝齿炭、寒水石(制)、黑冰片、五灵脂各15g,木香、诃子各10g,梅花草、木鳖子(制)、胡黄连、红花、石榴各5g,沙棘、皮硝(制)各10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蒙医传统验方》十三味贝齿散)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山柰酚(kaempferol),芸香苷(rutin),金丝桃苷(hyperin)。茎含槲皮素(quercetin)的葡萄糖苷。根含生物碱0.085%~0.09%[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