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

  • 音译名: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茜草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西藏茜草和光茎茜草等同属多种植物的根茎及根。
  • 出处: /
  • 功效: 清热凉血。
  • 主治: 血病、扩散伤热、肺肾热邪、大小肠热。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1.Rubia tibetica Hook.f.;2.R.wallichiana Decn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西藏茜草:多年生亚灌木,形成高约20~30cm的密丛,根茎粗。叶无柄,茎生的通常2枚对生,稀于中部有3~4枚轮生,卵形,革质,长0.7~3cm,宽0.5~1.8cm,淡蓝灰色或灰绿色,先端急尖、钝,基部圆形,无毛,边缘增厚和具倒短刺,最下部的叶基常连接而成抱茎的鞘状。聚伞花序生于枝顶和近顶的叶腋,短于叶或略超出叶,二、三歧分叉;总花梗无毛;花冠黄色、黄绿色,冠管长0.4~0.7mm,裂片4~5(~6),披针形,具钝尖,边缘和内面具乳突,雄蕊4~5,生冠檐中部,花丝短,花药球形;花柱1,柱头2;果球形,1(~2)室,直径3.5~4.5mm。花期6月。 2.光茎茜草:多年生草本多直立或攀援。茎和分枝明显具四棱,无毛或于棱上生小倒刺。叶4枚轮生,叶柄长达7cm,有疏倒刺,叶片类长圆状披针形,渐尖,基圆或浅心形,上表面和边缘略粗糙,背面脉上有细倒刺,余无毛,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其上散生小倒刺;苞片小,线形,长2~3mm;花梗短;花绿、淡绿、淡黄、黄或暗紫色,花冠片5,卵状披针形,渐尖;花药长圆形,果较大,绿或黄绿色,成熟时黄红色,干时变红色。花期6~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1.西藏茜草:生于海拔3600m的河滩砾石地。 2.光茎茜草:生于海拔1500~3080m的山坡路旁、沟沿、田边、林缘或灌丛中。1.西藏茜草:分布于西藏(扎多)、新疆等省区;帕米尔至巴基斯坦也有分布。 2.光茎茜草: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以及中国大部分省区,亚洲北部至澳大利亚亦广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可作本品副品入药的尚有:茜草Rubia manjith Roxb ex Heming.钩毛茜草R. oncotri-cha Hand.-Mazz.、中华茜草R. chinensis Regel. et Maack、膜叶茜草R. membranacea (Franch.) Di-els.、锡茜草R. sikkimensis Kurz.等同属植物。主要区别如下: 1.叶明显具长叶柄;4叶轮生。--3 1.叶无柄,-- 2 2.2叶对生;叶片革质,卵形,无毛,边缘具短刺;直立分枝亚灌木。--西藏茜草 2.4叶轮生;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粗糙,有时背面被柔毛。--锡茜草 3.叶片多少为革质,干后绿色、淡绿色,有时带红色。--5 3.叶片膜质至纸质,干后变黑色或绿黑色。--4 4.茎棱上具倒刺;叶两面无毛,仅边缘和中肋背面具倒刺毛。--中华茜草 4.茎棱上具倒刺及疏柔毛;叶上面疏被短柔毛,背面密被白色柔毛。--膜叶茜草 5.茎明显具4条隆起的纵棱,棱上具倒刺或光滑;叶具3~5脉。--6 5.茎具多条纵棱,有小倒刺并多少被硬毛;叶脉5~7;叶表面粗糙,背面脉上常具硬毛,余被粉末状短粗毛。--钩毛茜草 6.花橙红带褐色;果暗橙红色,干后变黑色。--茜草 6.花较大,淡绿、淡黄或暗紫色;果较大,绿色,干后变红色。--光茎茜草
  •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一般在8~10月间挖取。挖出根后,除去茎苗,洗净泥土,晒干或烘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1.西藏茜草:根圆柱状,根茎粗长呈匍匐状,木质,粗约2cm,断面橘红色,表皮红棕色,有许多老枝残迹。 2.光茎茜草:根呈圆柱状,有的弯曲;完整的老恨留有较粗的根茎,长15~20cm,直径1~1.5cm;表面红褐色,有细纵皱纹及细根痕。有时皮部剥落而呈黄红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红色,平坦。气微,味淡。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光茎茜草根的横切面(直径0.5cm处):木栓层为6~10列细胞,有棕色内含物。栓内层为4~5列细胞。韧皮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草酸钙针晶束散在,针晶束与根的长轴平行排列。维管束为外韧型,形成层明显。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直径20~100μm。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光茎茜草:(1)取本品0.2g,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过滤,取滤液5ml于20ml带塞试管中,在水浴上蒸去甲醇,加水2ml,加盐酸0.2ml于水浴上加热20分钟后,冷却,加乙醚5ml振摇,取醚层加1mol/L的氢振摇,水层显红色。(检查蒽酿) (2)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同上。取醚提取液点样。吸附剂用硅胶G(北京化工厂)制板。展开剂用二甲苯-甲酸乙酯-乙烷-甲酸-甲醇(20∶10∶8∶1∶0.5)。展距10cm。日光下茜草素、羟基茜草素呈淡红色斑点;茜草萘酸无色。再置于荧光灯(365nm)下观察斑点情况。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平。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6~9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茜草治血病,清扩散热。共分大中小三种,小者称缠玛,中者断面红色,汁好者为佳品,入药用根结。别名有玛扎卡、佐、罪、若合达、木拉、哈那;隐语中称刀居尔。”还记载本品为各地染红氆氇的,一种红色灌木,是衣料上色的很好原料。让钧多吉说:“茜草可清大小肠之热。” 经查证,临床上未进一步区分,均以茜草科茜草属(Rubia L.)的多种植物入药,但对种的选择上尚有差异,青海、甘南、四川用光茎茜草R. wallichiana  Decne.(原用名茜草Rubiacordifolia L.,现已列为光茎茜草的异名)、云南迪庆地区用光茎茜草、柄花茜草Rubiapodantha Dila,西藏用西藏茜草R.tibetica Hook.f.。光茎茜草为多年生草本,柄花茜草与西藏茜草为草质藤本与亚灌木。《晶珠本草》记载,本条为红色灌木,因而,西藏与云南使用的应为正品,而光茎茜草应列为地区性的习用品种。将分别收入,以供进一步考证时参考。
  • 制剂: /
  • 选方: 方一:十八味冰片散:冰片檀香、紫檀香牛黄红花、五脉绿绒蒿马兜铃熊胆红景天、藏黄连角茴香茜草紫草紫草茸、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獐牙菜。共研细末,内服。本方治内外部之一切扩散伤热病。 方二:肺骚普清散:翼首草50g,马兜铃53g,诃子65g,毛诃子40g,余甘子50g,藏木香40g,川木香25g,石灰华50g,无茎芥50g,红景天35g,茜草40g,紫草50g,紫草茸25g。共研细末。内服,可治扩散伤热,咳吐青红色痰及感冒等病症。 方三:茜草汤(高山龙胆汤)茜草或高山龙胆花一味煎汤。茜草汤治天花引起之吐血及便血。高山龙胆花汤治痘毒入喉,咽喉闭塞。二者均能治疗黑天花症。 方四:十味诃子散诃子红花、小豆蔻红耳鼠兔粪膏各6g,獐牙菜3g,刀豆9g,山矾叶茜草紫草茸、圆柏叶各6g,白糖为引,以上研末内服。有活血化瘀、壮腰益肾、清热凉血之效。主治肾脏扩散伤热、腰部疼痛、下肢瘫痪、小便不利及一切肾热等症。 方五:小檗皮麻黄文冠木茜草,共研煎汤凉服,治一切扩散伤热,犹如甘露。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光茎茜草炭口服,能缩短小白鼠尾部出血时间。根温浸液能稍缩短家兔血液凝固时间,有轻度止血作用。 2.体外抑菌作用:光茎茜草根在试管内对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止咳、祛痰作用:小鼠口服光茎茜草煎剂,有明显止咳、祛痰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 4.升高白细胞作用:从光茎茜草中提出的茜草萘酸甙Ⅰ及Ⅱ均有升高白细胞方面的作用。 5.其他作用:光茎茜草根温浸液尚有扩张蛙蹼血管的作用。茜草根的毒性很低,小鼠口服煎剂150g/kg,无死亡,加大至175g/kg时,8只中有2只死亡。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