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茴香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蒙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角茴香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嘎伦-塔巴克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
-
药材来源:
为罂粟科植物角茴香、节裂角茴香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杀黏,解毒,清热,止痛。
-
主治:
主治黏热,疫热,毒热,高热,相搏热,协日热。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Hypecoum Leptum Hook.fet Thoms.;Hypecoum erectum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角茴香Hypecoum erctum L. 一年生草本,高20~40cm。茎多数,上部分歧。基生叶12~18枚,长1.5~9cm;叶片有白粉,轮廓倒披针形,羽状全裂,一回裂片2~5,约三回细裂,小裂片条形,宽约0.3mm,先端尖;茎生叶小,无柄,裂片丝状。聚伞花序具少数或多数分枝;萼片2,绿色,有白粉,狭卵形,宽约3mm;花瓣黄色,外面2个较大,楔形,3裂近等长;雄蕊4,分离,与花瓣对生;子房条形,柱头2,花柱及柱头宿存。蒴果条形,长约5cm,宽约1mm,裂为2果瓣。种子短形,长约1mm。两面有显著的“十”字形突起,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2.节裂角茴香 Hypecoum leptocarpum Hook.f.et Thoms. 本种外形与角茴香甚相似。其主要区别为:花淡紫色或白色,花葶3~7。蒴果条形,成熟时在每2种子之间分裂而成10个小节,每节1种子。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1.角茴香Hypecoum erctum L. 生于海拔4500mm以下的干燥山坡、草地、沙地、砾质碎石地。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新疆、西藏等地。
2.节裂角茴香 Hypecoum leptocarpum Hook.f.et Thoms. 生于海拔1700~4800m的干燥山坡、沟谷、草地、田间。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或圆锥形,长5~10cm,直径2~4mm。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具纵皱;质硬而脆,断面不平坦,皮部白色,木部黄白色。茎圆柱形,多扁缩,直径1~2mm;表面光滑,绿色或黄绿色,具纵棱;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茎生叶多皱缩成团,叶片多碎,完整者展开后二回羽状全裂,偶见花朵。蒴果条形。气微,味苦。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2g,用0..5%盐酸乙醇20ml,回流10min,滤过,滤液于水浴上蒸干,加热水20ml溶解,滤过,滤过,滤液加氢水调节pH8~9,置分液漏斗中,加氯仿20ml,强烈振摇后,分离氯仿层,用热酸水20ml提取(PH3~4)。取酸液1ml,加碘化铋钾试液,产生橘红色沉淀。另取酸液1ml,加碘化汞钾试液,产生灰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类)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效淡、糙、稀、钝、轻、浮。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和《无误蒙药鉴》。《无误蒙药鉴》称:“生于黑土地,叶绿色,簇生,茎细长,直立,叶基生铺地,花加贝壳,相聚,角果细长,尖裂,种子细小,状如小米粒,味苦。”并附植物形态图l幅。上述植物生境、生态特征及附图与蒙医所沿用的角茴香、节裂角茴香之植物特征基本吻合,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巴尔巴达即嘎伦-塔巴克(角茴香)。
-
制剂:
/
-
选方:
治黏疫 齿缘草50g,诃子45g,木鳖子(制)35g,角茴香、拳参各30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2次,水煎服。(《医法海鉴》五味齿缘草汤)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1.角茴香 全草含角茴香碱(hypecorine),角茴香酮碱(hypecorinine)[1],原阿片碱(Protopine),黄连碱(coptisine),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刻叶紫堇胺(corydam-ine),左旋的N-甲基四氢小檗碱(N-methylcanadine)[2],直立角茴香碱(hyperetine)[3]。
2.节裂角茴香 全草含角茴香碱,原阿片碱,隐品碱(cryp-toPine),α-别隐品碱[4],血根碱(sanguinarine),白屈莱红碱(chelerythrine),白屈菜玉红碱(chelirubine),黄连喊[5],氧化白毛茛分碱(oxyhydrastinine),细果角茴香碱(hypecoumine)[6],紫堇定碱(corvdine),异紫堇定碱(isocorvdine),木兰花碱(masno-florine),左旋的反式N-甲基金罂粟碱氢氧化物(trans-N-meth-ylstylopiumhvdroxide)[7],平展角茴香碱(procumbine)[8]。
-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节裂角茴香所含白屈某红碱与血根碱混合做成泥膏局部应用,对豚鼠白假丝酵母菌或小孢子菌的局部感染疗效显著[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白屈菜红碱作用甚强[2]。白屈某红碱和血根碱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有很强抑制作用[3]。白屈菜红碱抗菌谱较广,抗菌能力较强,并能增强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4]。
2.毒性 白屈某红碱为神经肌肉毒,小剂量可致豚鼠流产,大剂量可致麻痹甚至死亡[5]。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Yakhontova L D,et a1.Khim Prir Soedin,1972,(5):624
(2)Yakhontova L D,et a1.Khim Prir Soedin,1984,(5):673
(3)Perelson M E,et a1.Khim Prir Soedin,1984,(5):628
(4)王浴铭,等.中草药,1987,18(10):434
(5)Slavik J,et a1.Collection Czech Chem Commun,196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