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象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浪千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象种动物亚洲象的肉、牙、皮、肠胃、胆。(象为国家第一类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
-
出处:
/
-
功效:
/
-
主治:
象肉:治邪病(精神病)。
象牙:防邪毒、敛疮生肌。治惊痫、痈肿疮毒。
象皮:清热,解毒,制疠,透豆疹。治黑天花,外用治疮口久不愈合。
象胃糜:舒筋活络。治筋病、白脉病、小儿肝下垂病及预防诸畜病。
象胆:解毒。治配合毒引起的肌肉消瘦。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Elephas maximus Linnae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象躯体庞大,体高可达2.5m,重可达5~6吨。鼻长,呈前端细而基部粗的圆筒形,突出甚长,可垂至地面,且灵活自如。鼻孔位于末端,杯口状,前面有一指状突起,为持握器官。雄象上颌门齿突出口外,略向上翘,最长达1.8m。耳朵较大,向后贴在颈部两侧;眼小。尾短而细。四肢粗如圆柱状,前肢5趾,后肢4趾。全身灰色或棕灰色,皮厚、皱褶多,散生稀疏的粗毛。每年8月进入交配季节,怀孕期18~22个月,每胎产1仔。寿命很长,有长达百龄以上的。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或其复合类型的沟谷、山坡及稀树草原地带,以海拔1000m以下的草、竹、木、阔叶混交林,林中开朗的地段常见。活动区域有季节性变化。群居,每群几头至几十头不等。成年雄象在非繁殖季节多单独活动,其性情凶猛,活动范围也大。群象互助性强。喜水,能涉水渡河。味觉、听觉灵敏。觅食活动多在早晨和黄昏,白天隐蔽休息。主要以野芭蕉、芦类、棕叶芦、仙茅及各种竹类为食,有时亦盗食瓜菜、禾谷类。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亚洲南部各国。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中药亦用象牙,甘、寒。清热镇惊,解毒生肌。主治惊痫,骨蒸痨热,痈肿疮毒,痔漏等症。
象皮:甘咸,温。止血,敛疮。主治外伤出血、创伤,溃疡久不愈。用量5~10g。
象肉:甘淡,平。治秃疮。
象骨:解毒。象胆:苦,寒。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止痛。主治黄疸、目赤、恶疮肿毒、惊痫等症。
-
采收加工:
剥取象皮,去净筋膜油脂,洗净,切成小块晒干。取牙磨成粉末。将胆囊剥取掉油脂、粘膜,挂通风处晾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1.象皮:呈方板块状,长短大小不一,一般厚2~3cm,表面浅灰黑色或灰棕色,具细小的颗粒状突起和皱纹、毛。内面肉白色,可见有膜状结缔组织。质坚硬,不可弯折。薄片半透明。气微腥,味淡。以去净毛、肉、干燥、片大、皮厚者为佳。
2.象牙:药材多呈碎屑状,表面黄色或浅赤,有纵行的浅沟纹,横断面见有同心轮纹。质坚而脆。以外表面浅赤色,内面银白色,显油性者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
-
用法用量:
配方用,3~5g。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载:大象胆可治配合毒引起的肌肉消瘦;大象肉可除邪;大象皮(煅黄配合它药)可治黑天花。《藏医药选编》记有:在治疗疮痈时,待疮口溃破后,以雄黄、海螺灰、硫磺、胆矾、槟榔炭、麝香等共研极细末,填入疮内,本方有除疠解毒、排脓祛腐之功,并用珠角石、石燕、象皮、狗舌、滑石、共研极细末,敷于疮口,即能生肌收口。
-
制剂:
/
-
选方:
方一:珠角石、石燕、象皮、象肉、狗舌、滑石。共研细末,敷于疮口,即能生肌收口。
方二:象皮、雄黄、海螺灰、硫磺、胆矾、槟榔炭、麝香等共研细末。有除疠解毒、排脓祛腐之功。外用治疗疮口久不愈合。
方三:孔雀胆、熊胆、象胆、蛇肉、诃子、唐古特乌头、石灰华、西红花、丁香、肉豆蔻、小豆蔻、草果。以红耳鼠兔粪膏、秦皮煎汤送服,为中毒后元气耗损、消瘦的良药。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象皮有迅速和明显的抗炎作用及促进创面愈合功效,且无副作用,内服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
2.实验动物的抗溃疡作用:在消炎痛引起的胃溃疡模型上,预先灌胃给象皮制剂有预防溃疡的作用,其疗效与同等剂量的丙谷胺相同;在醋酸引起的模型上,连续灌胃给象皮制剂10日,收到明显的治疗作用;在利血平诱发胃溃疡的模型上,灌胃给药和腹腔注射均显示出疗效,腹腔给药疗效较明显;在幽门结扎及应激性的胃溃疡模型上,腹腔给药,有很明显的抗溃疡作用。此外,动物实验证实象皮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