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艾

  • 音译名: 芽敏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野艾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芽敏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野艾的根和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杀虫止痒,利尿排石,理气止痛。
  • 主治: 主治“兵洞烘洞飞暖”(皮肤瘙痒,斑疹,疥癣,湿疹),“拢牛哈占波”(小便热涩疼痛,尿路结石),“接崩短嘎,冒开亚毫”(脘腹胀痛,不思饮食),“拢匹巴”(癫狂病)。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rtemisia lavandulifolia Candoll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野艾 Artemisia lavandulae folia DC. 多年生草本,高45~150cm。茎直立,圆形有沟棱,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一至二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头状花序钟状圆形,淡褐色,花后稍下垂,排列成窄长的总状花丛。瘦果长圆形。花期9~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路旁、荒野草地。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根全年可采,叶于未开花前采收,鲜用或晒干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气臭,性凉。入土、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叶适量,煎汤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兵洞烘洞飞暖”野艾臭茉莉叶、五彩梅叶、黑心树叶、旋花茄叶各适量,煎水外洗。(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2.治“拢牛哈占波”野艾根10g,泽兰根10g,拔毒散根10g,红花5g。煎服。(勐海县傣医岩吨囡验方) 3.治“接崩短嘎,冒开亚毫”野艾1Og,石菖蒲10g,鸡矢藤10g,苡仁根15g。煎服。(景洪市傣医康郎仑验方) 4.治“扰匹巴”野艾25g,黑心姜25g,鸭嘴花25g,姜25g,红球姜25g,蔓荆子25g,蛇胆5g,胡椒5g,柠檬1个取汁,水煎取液,用以打梅花针。(德宏州傣医冯国清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