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梢瓜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蒙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地梢瓜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特莫恩-胡乎
-
民族药名出处: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医疗手册》
-
药材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地梢瓜的种子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清协日,止泻。
-
主治:
主治血协日性腹泻,肠刺痛,腑热等症。
1.《医药月帝》:“祛协日病。”
2.《论说医典》:“清协日,止热性腹泻。”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地梢瓜 Cynanchum thesioides(Freyn)K.Sebum. 直立半灌木,高约20cm。地下茎单轮横生、茎直立或斜升,多分枝,密被柔毛,有白色乳汁。单叶对生;叶片线形,长30~50mm,宽2~5mm,先端尖,基部稍狭,全缘,下面中脉隆起、伞形聚伞花序腋生;花小,黄白色;花冠钟形,长约5mm,5深裂,副花冠浅筒形,上部5裂,裂片与花冠裂片互生;雄蕊5,花丝短;2心皮,分离。蓇葖果纺锤形,长约6cm,直径约2cm。种子扁平,暗褐色,长达8mm,种毛白色绢质,长达2cm。花期6~7月,果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路旁、沟边、山坡草丛、沙荒地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来收成熟果实,晒干后取出种子。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呈卵圆形,扁平,长6~10mm,宽4~5m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一端钝圆,一端平截为线状种脐;边缘较中部薄;一面略凹,中间有一束深色纵线,约占全长的2/3,并有放射状纹理;一面略凸,有细小的线点状纹理。剥去种皮,胚乳明显可见,子叶两枚。气微,味苦。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效钝、燥、糙。
《金光注释集》:“味苦,消化后味苦,性凉。效钝、燥、糙。”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腑热,肠刺痛,热性腹泻 止泻子或地梢瓜240g,拳参、木通各210g,查干泵嘎150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3次,水煎服。(《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四味止泻子汤)
2.治协日热 查干泵嘎50g,木鳖子(制)40g,红花35g,止泻子或地梢瓜60g,地格达、瞿麦、山苦荬、黄柏、金腰草、吉勒泽、牛黄各25g,角茴香、胡黄连各20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3次,温开水或白糖水送服。(《至高要方》十三味查干泵嘎散)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