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

  • 音译名: 拖柏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蚕豆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拖柏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蚕豆的根。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调补水血,补土,健胃消食,清火解毒,消肿止痛。
  • 主治: 主治“鲁旺冒开亚毫,多温多约”(小儿不思饮食,体弱多病),“接崩短嘎,拢胖腊里,说烘火想”(脘腹胀痛,便秘,口苦咽干),“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Vicia fab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蚕豆 Viola faba L. 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全株无毛。茎直立,不分枝,方形,中空,表面有纵条纹。双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两侧具大而明显的半箭头状托叶,无端尖,边缘白色膜质,具疏锯齿,基部下沿呈尖耳状;小叶2~6片,椭圆形或广椭圆形,长5~8cm,宽2.5~4cm,先端圆形,具细尖,全缘,基部楔形;顶端小叶中央有很不发达的狭线形卷须。花1~数朵,腋生于极短的总花梗上;萼钟状,无毛,长约1cm,先端5裂,裂片狭披针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旗瓣白色,有淡紫色脉纹,倒卵形,长约3.5cm,先端圆而有一短尖头,基部渐狭;翼瓣边缘白色,中央有黑色或紫色大斑,椭圆形,长约1.8cm,顶端圆形,基部作耳状三角形,一侧有爪;龙骨瓣白绿色,三角状半圆形而作掌合状,长约5mm,基部耳状,一侧亦有爪;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无毛、无柄,花柱细,顶端背部有一丛白色髯毛。荚果长圆形,稍扁,大而肥厚,长5~10cm,阔约2cm。种子长圆形而扁。花期3~5月,果期5~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挖根洗净切断,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苦,性平。入水、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0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鲁旺冒开亚毫,多温多约”蚕豆根20g,四棱豆根20g煎汤加红糖、鸡蛋服食。(景洪市傣医岩香嘎囡验方) 2.治“接崩短嘎,拢胖腊里,说烘火想”蚕豆根20g,鸡矢藤15g,鹧鸪花根15g,嘉兰根15g,木姜子15g煎服。(勐腊县傣医波儿验方) 3.治“拢梅兰申”蚕豆根20g,四棱豆根20g煎服。(景洪市傣医波岩贯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