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大黄的概览:大黄归属于攻下药,功效为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此外,您可以通过说明书进一步查看大黄的药性特征、安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以及相似药材的辨析、相关分类归属等信息,从而帮助您更全面地认识、了解该药材。
说明书
【饮片名称】
-
大黄《神农本草经》汉语拼音Dahuang拉丁名RHEI RADIX ET RHIZOMA异名
【药材图片】
【来源】
【药性】
-
性味苦,寒。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
-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临床应用】
-
1.实热积滞便秘
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药品化义》谓:“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积滞之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较轻,则泻下力缓和,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配人参、当归等药,可治里实热结而气血不足者,方如黄龙汤(《伤寒六书》);如配麦冬、生地、玄参等,可治热结津伤者,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若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可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如温脾汤(《千金要方》)。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牙龈肿痛
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咳血,常与黄连、黄芩同用,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若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还可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3.痈肿疔疮,肠痈腹痛
本品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疗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本品外用也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疖,《妇人良方》以之与生甘草共研末,酒熬成膏外敷;《圣惠方》用治口疮糜烂,以之与枯矾等份为末擦患处。
4.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
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既可下瘀血,又能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仁、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5.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
本品泻下通便,能导湿热外出。治肠道湿热积滞之痢疾,可与黄连、黄芩、芍药等同用;用治肝胆湿热蕴结之黄疸、尿赤者,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治湿热淋证,水肿,小便不利,常配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6.烧烫伤
本品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外用治烧烫伤,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麻油调敷患处。
7.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如礞石滚痰丸(《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微义》)。
【用法用量】
-
药典用法用量3~15g。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其他用法用量参考1.内服: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
2.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3.研末,0.5~2g,或入丸、散。
4.外用:适量,煎水洗、涂。
【注意事项】
【妊娠及哺乳】
-
孕妇及哺乳期慎用。
【鉴别用药】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饮片名称
药材图片
来源
药性
功效
临床应用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妊娠及哺乳
鉴别用药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