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说明书

【饮片名称】

细辛《神农本草经》

汉语拼音
Xixin

拉丁名
ASARI RADIX ET RHIZOMA

异名
少辛《山海经》;
小辛《本经》;
细草《吴普本草》;
细条《广雅》;
绿须姜(侯宁极《药谱》);
独叶草、盆草《中药材手册》;
万病草《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卧龙丹《安徽中草药》;
铃铛花《青岛中草药手册》;
四两麻《湖北中草药志》;
玉香丝《中药别名手册》。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 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 (Maxim.) kitag.、汉城细辛 Asarum sieboldii Miq.Var. seoulense Nakai 或华细辛 Asarum sieboldii Miq. 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两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后一种习称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切段。本品气辛香,味辛辣、麻舌。均以根灰黄,干燥,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生用。

【药性】

性味
辛,温。

归经
归心、肺、肾经。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辛温发散,芳香透达,入肺经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祛风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因其既能散风寒,又能通鼻窍,并宜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者,常配伍白芷苍耳子等药。且细辛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配麻黄附子,可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反沉者,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本品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尤宜于风寒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治疗少阴头痛,足寒气逆,脉象沉细者,常配伍独活川芎等药,如独活细辛汤(《证因脉治》);用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羌活同用,如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若治痛则如破,脉微弦而紧的风冷头痛,可配伍川芎麻黄附子等药。治疗风冷牙痛,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荜茇煎汤含漱;若胃火牙痛者,又当配伍生石膏黄连升麻等清胃泻火药;若龋齿牙痛者,可配杀虫止痛之蜂房煎汤含漱;细辛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故常配伍独活桑寄生防风等以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如独活寄生汤(《千要方》)。
3.鼻鼽,鼻渊,鼻塞流涕
本品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通鼻窍,常用治鼻鼽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鼽鼻渊之良药,宜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
4.寒痰停饮,气逆咳喘
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常与散寒宣肺、温化痰饮药同用,以主治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者,常与麻黄桂枝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若纯系寒痰停饮射肺,咳嗽胸满,气逆喘急者,可配伍茯苓干姜五味子等药,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匮要略》)。
5.此外,本品辛温行散,芳香透达,研末吹鼻取嚏,有通关开窍醒神之功,故可用治中恶或痰厥所致卒然口噤气塞、昏不知人、面色苍白、牙关紧闭之神昏窍闭证,常与皂荚共研末为散,如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1.内服:煎汤,1.5~9g;研末,1~3g。
2.外用:适量,吹鼻;塞耳;敷脐;或煎水含漱。还可酒浸涂搽,研末调敷,或鼻嗅。

【注意事项】

1.十八反中细辛藜芦,不宜与藜芦同用。
2.本品辛香温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者忌用。
3.用量不宜过大,素有“细辛用量不过钱”之说,《本草别说》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大剂量细辛挥发油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使随意运动和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另外,细辛对于心肌有直接抑制作用,过量使用可引起心律失常
4.局部麻醉可用水浸剂、醇浸剂或提取挥发油使用,不宜作煎剂,否则效果不佳。其局部麻醉作用与所含挥发油有关,因具有刺激性,作表面麻醉剂时应慎用。
5.本品服用过量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而出现头痛、呕吐、出汗、烦躁不安、面赤、呼吸急促、脉搏加快、体温上升、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烦躁等,严重者还有牙关紧闭、意识不清、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小便不通、瞳孔散大,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毒性】

1.中毒时主要表现:头痛、呕吐、烦躁、出汗、颈项强直、口渴、体温及血压升高、瞳孔轻度散大、面色潮红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转入痉挛状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尿闭,最后死于呼吸麻痹。
2.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直接吞服单方的散剂用量过大,二是较大剂量入汤剂煎煮时间过短。所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方能保证用药安全。

【鉴别用药】

细辛麻黄
二者均能发汗解表,同可用治风寒感冒。不同之处在于,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可散肺与足少阴肾经风寒,发汗之力虽不如麻黄,但散寒力胜,既治一般风寒感冒,尤善用于寒犯少阴,无汗恶寒、发热脉沉之阳虚外感;其辛散温通,长于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善治头面诸窍疾患、风湿痹痛及痰饮喘咳等证。而麻黄辛开苦泄,重在宣发卫气,开通腠理,透发毛窍,发汗解表,主散肺与膀胱经风寒,为作用较强的发汗解表药,故主治风寒外束,肺气壅实,毛窍闭塞,表实无汗的风寒感冒重证;尚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可用于肺气闭遏的喘咳息促及风邪袭表、一身尽肿的风水水肿。

【化学成分】

主要含木脂类成分:细辛脂素;挥发油:α-蒎烯,莰烯,香叶烯,柠檬烯细辛醚,甲基丁香酚,榄香素,黄樟醚等。另含痕量的马兜铃酸Ⅰ。《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马兜铃酸(C17H11NO7)不得过0.001%。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含细辛脂素(C20H18O6)不得少于0.050%。

【药理作用】

细辛挥发油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抗炎、表面麻醉及浸润麻醉作用。细辛水及醇提取物可使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介质释放量减少40%以上。细辛大剂量挥发油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显示一定毒副作用。体外实验显示细辛挥发油对革兰阳性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及多种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华细辛醇浸剂可对抗吗啡所致的呼吸抑制。此外,细辛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升高血糖等作用,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40-242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3-6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精选本(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34-642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74-180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05-109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毒性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