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
说明书
【饮片名称】
-
防风《神农本草经》汉语拼音Fangfeng拉丁名SAPOSHNIKOVIAE RADIX异名铜芸《神农本草经》;
回云、回草、百枝、根、百韭、百种《吴普本草》;
屏风《名医别录》;
风肉《药材资料汇编》。
【药材图片】
【来源】
-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ez.) Schischk. 的干燥根。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厚片。本品气特异,味微甘。以切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黄者为佳。生用。
【药性】
-
性味辛、甘,微温。归经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临床应用】
-
1.感冒,头痛
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治风热感冒,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外感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2.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医学心悟》)。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3.风疹瘙痒
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和剂局方》);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外科正宗》);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4.破伤风
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外科正宗》)。
5.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亦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可与人参、黄芪、白术等药配伍,如升阳益胃汤(《脾胃论》)。若用于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常与白术、白芍、陈皮同用,如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用法用量】
-
药典用法用量5~10g。其他用法用量参考1.内服:6~15g;或入丸,散。
2.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注意事项】
-
1.对本品过敏者忌用。临床报道有服用本品出现过敏反应者,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心烦、皮肤瘙痒、灼热等。
2.本品药性偏温,燥热、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3.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服。
【鉴别用药】
-
1.防风、炒防风与防风炭
防风性味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适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防风生用辛散力强,长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炒防风辛散力已减,偏于止泻作用,多用于泄泻或久泻不止。防风炭辛散之力微弱,长于止血,用于崩漏、便血、月经过多等出血证。
2.防风与荆芥
二者均味辛性微温,微温而不燥热,长于祛风解表,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均可使用;同时,亦可用于风疹瘙痒。不同之处在于,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也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破伤风之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等;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亦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以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同时,荆芥又能透疹、消疮、(炒炭)止血,也可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疮疡初起兼有表证,以及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饮片名称
药材图片
来源
药性
功效
临床应用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鉴别用药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