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叶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傣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小麻叶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芽帅痒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新华本草纲要》
-
药材来源:
为胡椒科植物光轴苎叶蒟的全株。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除风止痛,活血散瘀,续筋接骨。
-
主治:
主治“阻伤,路哈”(跌打损伤,骨折),“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多温多约”(体弱多病),“先哈嘎兰”(肢体麻木)。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iper boehmeriae folium (Miq. ) C.DC.var.tonkinense C. D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光轴苎叶蒟 Piper boehmeriaefalium(Miq.) C.DC.vr.tonkinense C.DC.又名:苎叶山蒟《中药大辞典》,苎叶胡椒《云南中药资源名录》,荨麻叶胡椒《全国中草药汇编》。 直立半灌木,高1~2m。全株有香气。节膨大,常在节处分枝,枝基亦膨大。单叶互生或近对生,具短柄;叶片膜质,变异大,椭圆形,一般长12~18cm,宽3.5~7cm,先端渐尖,基部稍渐窄而歪斜,不对称,全缘,上面有皱纹。密穗状花序与叶对生,雌雄花序的长均为7.5~15cm,花序梗较花序短;有苞片和小苞片;无花被。果扁圆形,大如绿豆,成熟时红色,果穗下垂。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300~1800m的沟谷林下,常绿林中。分布于广西、云南。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茎枝稍弯曲,表面淡黄色,有纵棱和疣状突起。叶多皱缩,完整者展开后呈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0~22cm,宽2~7cm,叶膜质,基部偏斜,有密细腺点,侧脉5~7条,并有2对离基从中脉发出,网脉明显;叶柄较短,基部鞘状。有时可见穗状花序,较叶片稍短。气香,味辛辣。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辣、微麻,性平。入四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烂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阻伤,路哈”小麻叶鲜品适量。捣烂,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2.治“拢梅兰申”小麻叶15g,胡椒3g,姜10g,煎服。或取小麻叶15g,虎杖10g,鱼子兰10g,云南五味子15g,苏木15g,红花15g,香樟木15g,泡酒内服,每次10~20ml。(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3.治“多温多约”,“先哈嘎兰”小麻叶20g,苏木15g,当归20g,红花10g,蛤蚧15g。泡酒内服,每次10~20ml。(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苎叶蒟乙醇提取物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引起兔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IC50(mg/L)分别为35.21、98.4和85.7[1]。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