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蔻

  • 音译名: 贺哈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红豆蔻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贺哈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或根茎。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理气止痛,健胃消食,除风止痒。
  • 主治: 主治“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接短短嘎,斤毫冒兰”(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缅白贺”(毒虫咬伤),“兵洞烘洞飞暖”(皮肤瘙痒,斑疹,疥癣,湿疹)。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lpinia galangal Willd.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高良姜 Alpinia galanga(L.)Willd.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2m。根茎块状,稍有香气。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长25~35cm,宽6~10cm,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或于叶背被长柔毛,干时边缘褐色;叶柄短,长约6mm。圆锥花序密生多花,长20~30cm;花序轴被毛,分枝多而短,长2~4cm,每一分枝上有花3~6朵;小苞片披针形,长5~8mm;花绿白色,有异味;萼筒状,长6~10mm,果时宿存;花冠管长6~10mm,裂片长圆形,长1.6~1.8cm;侧生退化雄蕊细齿状至线形,紫色,长2~10mm;唇瓣倒卵状匙形,长达2cm,白色而有红线条,深2裂;花丝长约1cm,花药长约7mm。果长圆形,长1~1.5cm,宽约7mm,中部稍收缩,熟时棕色或枣红色,平滑或稍有皱缩,质薄,不开裂,手捻易破碎,内有种子3~6颗。花期5~8月,果期9~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00~1300m的山野沟谷阴湿林下或灌丛和草丛中。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2~3月间挖取根茎,洗净切片,晒干备用,鲜品随用随采;9~10月间果实近成熟时采集,晒干或阴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果实椭圆形,中间稍收缩,长8~15mm,直径7~10mm;表面红棕色或淡棕色,光滑或有皱纹,顶端有淡黄色残留花被,长2~5mm,基部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易破碎,内面淡黄色,子房3室,中轴胎座,每室有种子2枚,种子块往往与果皮脱离。种子呈四面体,背面稍隆起,长宽4~5mm;表面黑棕色或红棕色,外被浅棕色膜状假种皮;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辣。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假种皮细胞4~7列,圆形或切向延长。种皮的外层为l~5列非术化厚壁纤维,呈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3~45μm,其下为1列扁平的黄棕色或深棕色色素细胞;油细胞1列,方形或长方形,直径16~54μm;色素层细胞3~5列,含红棕色物;内种皮为1列栅状厚壁细胞,长约65μm,宽约30μm,黄棕色或红棕色,内壁及靠内方的侧婴被厚,胸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团,偶见草酸钙小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样品粉适量,加水蒸馏,提取的挥发油用无水硫酸脱水后,点子硅胶G-CMC板上,以乙烷一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以樟脑、芳樟醇、1,8一桉叶素为对照品。展跟17cm,用10%磷铝酸乙醇液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蓝黑色斑点。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辣,性热。入风、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果实10~20g。外用:根鲜品适量,捣烂敷;或炒热包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梅兰申”红豆蔻根、姜黄野姜鲜品各适量。捣烂,加淘米水、猪油各适量,炒热,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2.治“接短短嘎,斤毫冒兰”红豆蔻10g,茴香豆蔻10g,芳樟10g,云南五味子藤30g。煎汤内服。 3.治“接短短嘎”红豆蔻15g,生姜3g。煎服。 4.治“拢梅兰申”,“缅日贺”,“兵洞烘洞飞暖”红豆蔻根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2~4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果实含l’一乙酸胡椒酚乙酸酯 (1’-ace-toxychavlcol acetate),1'一乙酰丁香油酚乙酸酯(l’-acetoxy-eugenol acetate)[1-4],对一羟基桂皮醛(p-hydroxycinnamalde-hyde),反式一4一甲基桂皮醇(trans-4-methoxycinnamyl alec-hol),反式一3,4-二甲基桂皮醇(trans-3,4-dimethoxycinnamylalcohol)[2],3一蒈烯(△3-arene),E-6一田基一5一庚烯一2一酮[(E)-6-methylhepta-5-en-2-one],1,8一桉叶素(l,8-cineole),芳樟醇化物(linalool oxide),芳樟醇(linalool),4一松油烯醇(terpinen-4-ol),α一松油醇(α-tervineol),荜澄茄烯(cadnene),β-榄香烯(β-el-emene),α一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丁香油酚(eugenol),α一葎草烯(α-humulene),别香橙烯(aloaromaden-dene),顺式一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γ-依兰油烯(γ-muurde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乙酸桂皮酯(cinnamvl acetate),石菖蒲烯(calame-nene),橙花叔醇(nerolidol),荜澄茄烯酸(cadinenol),丁香烯酸(carvonhvllenol)Ⅰ和Ⅱ等[3,5-7]。 种子含1'-乙酰胡椒酚乙酸酯,1’一乙酰丁香油酚乙酸酯,丁香烯醇Ⅰ和Ⅱ[8],高良姜萜醛(galanal)A和 B[9]等。
  • 药理作用: 1.抗溃疡作用 红豆蔻种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的1'一乙酰胡椒酚乙酸酯和1’一乙酸丁香油酚乙酸酯,腹腔注射均能明显抑制大鼠溃疡[1]。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红豆蔻根茎挥发油能抗革兰阳性菌、酵母菌及一些皮肤真菌,挥发油中以4一松油烯醇最有效。乙酰胡椒醋酸盐对皮肤真菌有效[2]。高良姜萜醛A和B等,它们具有细胞毒和抗真菌活性[3]。 3.抗肿瘤作用l’一乙酰胡椒酚乙酸酯及1’一乙酰丁香油酚乙酸酯给小鼠腹腔注射,具有抗小鼠腹水型肉瘤S180作用[4]。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