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傣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草豆蔻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贺嘎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团及根。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行气消胀,温胃止呕,祛寒止痛。
-
主治:
主治“拢接崩短赶,短混列哈,鲁短”(胃脘胀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草豆蔻 Alpinla katsumadai Hayata 多年生草本,高1~3m。根茎粗壮,棕红色。叶2列,具短柄;叶片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30~60cm,宽2~9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疏毛或光滑;叶鞘膜质,抱茎,叶舌广卵形,长3~6mm,外被粗毛。总状花序顶生,长达20cm,密被黄白色粗毛;花疏生,小苞片宽大,长2.5~3.5cm,外被粉毛,花后脱落;花萼钟状,长约2cm,外被疏柔毛,一边开裂,顶端3裂;花冠管长约8mm,上部3裂,中间裂片长圆形,两侧裂片椭圆形,唇瓣阔卵形,先端有3个浅圆裂片,边缘具缺刻,白色,内面具淡紫红色斑点;无侧生退化雄蕊,发育雄蕊1,花丝扁圆形,粗大,具槽;子房下位,卵圆形,密被淡黄色绍毛,花柱细长,紧贴于花丝槽内,从药隔中穿出,基部具2棒状附属体,柱头略膨大,顶端下陷,具缘毛。蒴果圆球形,外被粗毛,萼宿存,熟时黄色。花期4~6月,果期5~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草丛或灌木林边缘。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海南及云南南部。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果熟时采收,晒至8~9成干,剥除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备用;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团类球形,直径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背为1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背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1/2;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辣。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假种皮有时残存,为多角形薄壁细胞。种皮表皮细胞类圆形,壁较厚;下皮为1~3列薄壁细胞;略切向延长;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其间散有类圆形油细胞1~2列,直径约50μm;内种皮为1列栅状石细胞,棕红色,内壁与侧壁极厚,胞胜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和少数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粉末特征:黄棕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条形,直径约至30μm,壁稍厚,常与下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表面现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色素层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含红棕色物,油细胞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呈类圆形或长圆形,含黄绿色油状物。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胸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细胞1列栅状,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集结成淀粉团,有的包埋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置水浴中加热振摇5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查耳酮作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l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一醋酸乙酯一甲醇(1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100℃烘约5min,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素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在与小豆蔻查耳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再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小豆蔻查耳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褐色斑点。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辣,气香,性热。入火、风、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研粉,l~5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接崩短赶,短混列哈,鲁短”草豆蔻、姜黄、石菖蒲、山乌龟、旱莲草干品各等量,研末混匀内服,每次l~2g。(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2.治“拢梅兰申”草豆蔻、九翅豆蔻、姜、姜黄鲜品各适量,捣烂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种子含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熊竹素(ku-matakenin)[1],山姜素(alpinetin),小豆蔻查耳酮(cardamo-nin)[2,3],生松黄烷酮(pinocembrin)[3]。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3]。种子的挥发油含反一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e)[3],反,反一金合欢醇(trans,trans-farnesol)[3,4],桉叶素(l,8-cine-ole),α一草烯(α-humulene),芳樟醇(linalool),樟脑(camphor),4一松油醇(4-terpineol),莳萝艾菊酮(carvotanacetone),乙酰龙脑酯(bornyl acetate),乙酸牻牛儿酯(geranyl acetate),桂皮酸甲酯(methyl cinnamate),橙花叔醇(nerolidol)[4],樟烯(carn-phorene),柠檬烯(limonene),α一及β-蒎烯(pinene),龙脑(borne-ol)[5]。
-
药理作用:
草豆蔻10%浸出液对三通巴甫洛夫小胃狗的总酸排出量无明显影响,但是可使胃蛋白酶的活力显著升高[1]。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