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傣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蜈蚣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达黑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蜈蚣科动物少棘蜈蚣的全体。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除风解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敛疮排脓。主治“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拢习都”(麻风病),“缅白贺”(毒虫咬伤),“兵洞飞暖龙”(疔疮痈疖脓肿),“兵洞烂”(疮疡久不收口)。
-
主治:
主治“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拢习都”(麻风病),“缅白贺”(毒虫咬伤),“兵洞飞暖龙”(疔疮痈疖脓肿),“兵洞烂”(疮疡久不收口)。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少棘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 体形扁平而长,全体由 22个同型环节构成,长 6~16 cm,宽0.5~1.1cm。头部红褐色;头板近圆形,前端较窄而突出,长约为第一背板之2倍。头板和第一背板为金黄色,生触角1对;第十七节及基部6节少毛。单眼4对;头部之腹面有颚肢1对,上有毒钩;颚肢底节内侧有1矩形突起,上具4枚小齿,颚肢齿板前端亦具小齿5枚。身体自第二背板起为墨绿色,末板黄褐色。背板自2~19节各有两条不显著的纵沟,第二、四、六、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各节之背板较短;腹板及步肢均为淡黄色;步肢2I对,足端黑色,尖端爪状;末对附肢基侧板端有2尖棘,同肢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1棘,背面内侧1~3棘。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栖居于潮湿阴暗的草丛石头下。全国各地多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捕捉后用沸水烫死,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 9~15 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1对,前端两侧有触角1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1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1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绿色或灰黄色。①体壁(几丁质)碎片;黄棕色或淡黄棕色,也有黄绿色、棕色或红棕色,用水含氯醛液透化后显淡黄色或近无色。表面观外表皮表面有多角形网格样纹理,直径 5~14μm,排列整齐,其下散布细小圆孔,有的(在腹部)细小圆孔边缘微拱起,单个散布或2~4集成群,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横断面观外表皮棕色,有光泽,有的隐约可见纹理,内表皮无色,有横向条纹,内、外表皮纵贯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②横纹肌纤维:无色或棕色,多碎断。侧面观呈薄片状,明暗相间纹理隐约可见,有的较明显,纹理斜形、弧形、水波纹形或稍平直,暗带较窄,有致密的短纵纹;断面观成群或散在,呈多角形、扁平形或条形,表面较平整。③气管壁碎片:较平直或略弧形,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螺旋丝宽 1~5μm,排列呈栅状或弧圈状,丝间有近无色或淡灰色小斑点。有时可见较细气管,具分枝,螺旋丝较细小。此外,脂肪油滴淡黄色,散在。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样品粉末 0.1g,加水 10 ml冷浸滤过,滤液点于层析滤纸上,以正丁醇一冰醋酸一乙醇一水(4:1:l:2)为展开剂,展距 22 cm,快速干燥后用 0.5%茚三酮丙酮溶液喷雾后,加热显色,斑点呈红紫色或紫色。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威,气腥,性温。入风、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研粉,0.5~1g;或泡酒。外用:适量,泡酒擦;或研粉调油擦。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梅兰申”蜈蚣3条,青竹蛇1条。泡酒内服、外擦患处。(励腊县傣医波溜燕验方)
2.治“拢习都”,“缅白贺”蜈蚣3条,泡酒外擦。
3.治“兵洞飞暖龙”,“兵洞烂”蜈蚣粉、雄黄粉、蛇蜕粉各适量。用芝麻油调匀涂擦患部。(2、3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虫含两种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还含脂肪油,胆甾醇(cholesterol),蚁酸(formic acid)等[1];又含鸟氨酸(ornithine),牛磺酸(taurine),δ一羟基赖氨酸(δ-hydroxylysine)[2],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3]等 20种氨基酸及磷、钾、钠、钙、镁、锌、铁等 28种无机元素[4]。蜈蚣毒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含精氨酸酯酶、纤维素酶、蛋白水解酶等多种酶[5]。
-
药理作用:
1.抗惊厥作用 少棘蜈蚣提取物给小鼠灌胃,连续3d,对士的宁引起的惊厥有明显的对抗作用[1]。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蜈蚣水溶性蛋白提取液能明显加强离休豚鼠心房肌的收缩力;给麻醉犬静注,有明显降压作用;同时可显著增加蟾蜍下肢血管灌流量,有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2]。
3.血小板聚集作用 在体外,蜈蚣毒可诱导兔血小板的聚集,毒素经 90℃ 5 min处理后则失去其诱导活性[3]。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蜈蚣水煎剂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菌等皮肤真菌及结核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
5.抗肿瘤作用 蜈蚣酯提取物腹腔注射,对小鼠肉瘤W256、黑色素瘤B16等肿瘤有抑制作用,醚提取物腹腔注射对肿瘤5180、U14、Ar8、W256、B16等均有抑制作用[5]。
6.其他作用 蜈蚣蛋白水解酶可以分解酪蛋白、牛血清蛋白、胰蛋白酶底物、氨肽酶底物。蜈蚣毒可破坏蟑螂的胆碱能神经冲动的传递。其毒液能使绵羊细胞溶血。其水提取物还对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水肿、大鼠烫伤引起的皮片水肿及大鼠琼脂性关节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羧甲基纤维素引起的白细胞游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
7.毒性 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液给小鼠灌胃的LD50为9.90 g/kg;腹腔注射的 LD50为 6.66 g/kg[2],蜈蚣毒液腹腔注射小鼠的 LD50为 22.5 mg/ks,大剂量时小鼠表现为极不稳定,抽搐,然后在数分钟之内死亡[7]。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