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溪鲵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西藏山溪鲵的概览。西藏山溪鲵又名隆藏,归类于藏药,为小鲵科动物西藏山溪鲵的肉、脑、胆汁,可肉:滋补、壮阳。
脑:可敛伤生肌。
胆汁:可敛伤生肌。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西藏山溪鲵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隆藏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西藏山溪鲵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隆藏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小鲵科动物西藏山溪鲵的肉、脑、胆汁。
- 出处: /
- 功效: 肉:滋补、壮阳。 脑:可敛伤生肌。 胆汁:可敛伤生肌。
- 主治: 肉:久病虚损、肾脏病。 脑:外用治疗头疮。 胆汁:外用治疗头疮。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Batrachuperus tibetanus Schmidt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全长130~160(200)mm,头体较尾略长,头部宽扁,躯干圆柱状而略扁,尾部除基部呈圆柱状外,其余部侧扁。头长宽几相等;吻端圆阔;鼻孔略近吻端;眼较大;口角位于眼后下方,上唇褶极发达,掩盖下颌的后半段;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呈“八”字形,位于内鼻孔之间;舌大,呈长椭圆形。四肢短粗;指趾扁平,末端钝圆,基部无蹼;指、趾数均为4。全身皮肤光滑,眼后角有一浅凹痕,一端下弯于口角后面,一端纵行至颞后部;颈褶弧形;咽喉部有若干纵肤褶;躯干两侧各有肋沟约12条,掌、蹠部无角质鞘;指、趾端有深褐色角质层,呈爪状。生活时体色有一定变异,一般背面为橄榄绿色、灰橄榄色或棕黄色,腹面浅紫灰色。与本种近似的动物还有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 (David),仅掌、蹠部有深褐色或棕褐角质鞘,体型较小。分布于四川、云南。4~7月间产卵,卵粒乳黄色,6~13粒依次排列在半透明的月牙形乳白色卵鞘袋内。卵鞘袋成对,以其柄状一端粘着于水中石块下面,另一端游离,藉此可随水摆动。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活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多石块的清凉流溪内。白天隐匿在溪中石块或朽木、树根下;夜间外出活动,在水下或岸边觅食昆虫,亦食水生植物。产于西藏东部、青海、四川西北部、甘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捉捕,除去头及内脏。取肉,用麝香适量与诃子浸出之溶液将肉擦拭干净,包于羊肉之中,在火上烤;待羊肉熟后,取出研细。取脑,晒干,研细。胆汁,将胆囊去净皮膜,晾干,研细。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咸,性温。
- 用法用量: 1~2g。
- 考证: 《祖先口述》记载:藏巴肉益精。《晶珠本草》述:藏巴分两种,即那藏和隆藏。那藏体长一拃至一肘之间,状如雪蛙,从尾至全身有鳞片,无脂肪,肉细密有粘液,有光泽,皮易捣碎者质佳。隆藏体长4指至一拃之间,尾长,体细而无鳞片,四肢柔软,皮薄有黑斑,有脂肪。生长在河边、石岩。 藏医用西藏山溪鲵和山溪鲵入药,两者均与上述记载相符,应为正品。
- 制剂: /
- 选方: 黄精、天冬、迷果芹、喜马拉雅紫茉莉、蒺藜、雪蛙肉、西藏山溪鲵肉、岩鸽肉、麻雀肉、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天仙子、寒水石、干姜、荜茇、胡椒、芒果核、蒲桃、大托叶云实、广酸枣、刀豆、白花油麻藤、肉豆蔻、螃蟹、白豆蔻、菥蓂子、红块糖。研细。内服,一次2~3g,一日3次。益肾固精,利尿。用于肾病、尿频、遗精。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