赪桐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傣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赪桐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宾亮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赪桐的根和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凉血止血,通乳下乳,调经止痛,提气固脱,强筋壮骨。
-
主治:
主治“拢牛”(小便热涩疼痛),“罕该泵”(睾丸肿痛),“拢蒙沙嘿”(赤白下痢),“接儿”(胸闷,胸痛),“纳勒冒沙么”(月经失调,痛经,经闭),“纳勒来”(月经过多),“混趟,晒滚缅”(子宫脱垂,脱肛),“接腰贺号”(腰膝酸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lerodendrum japonicum (Thumb.) Sweet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赪桐 Clerodendrum japonucyn(Thunb.)Sweet 又名;朱桐、红池木、红虫木、大将军、真珠梧桐《中药大辞典》。 落叶灌木,高1~4m。茎粗糙,少分枝,幼枝具四棱。叶交互对生,薄革质,具长柄,叶柄有柔毛;叶片心形或卵圆形,长8~35cm,宽6~40cm,先端短尖,基部心形,边缘具疏齿,上面被疏毛,下面密布细小黄色鳞片状腺体。二歧聚伞花序组成顶生、大而开展的圆锥花序,小花便长1~5cm;苞片叶状,卵形,淡红色;花萼钟状锥形。淡红色;花冠高脚碟状,鲜红色,先端5裂,裂片不整齐;雄蕊4个,二强;雌蕊1,长为雄蕊的两倍,先端2裂,花柱细长,子房为不完全的4室。核果近球形,熟时蓝黑色,外包以红色宿萼。花、果期5~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00~1600m的路边灌丛、疏林绿灌丛中。分布于华乐、华南、西南及台湾各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时采,洗净切碎,晒干备用,或用鲜品。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性平。入四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15~30g;泡酒,适量。外用:鲜叶适量,切碎炒热坐于药上;根适量,捣汁涂于患处。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牛”,“罕该泵”,“拢蒙沙嘿”赪桐根20g。煎汤,加蜂蜜兑服。
2.治“接儿”赪桐根15g,使君子根10g,红花丹10g,朱槿根15g,大血藤10g。煎汤内服。
3.治“纳勒冒沙么”赪桐根15g,小红蒜15g,使君子根10g。煎汤内服。(1~3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4.治“纳勒来”赪桐根20g,煎汤内服。
5.治“混趟,晒滚缅”赫桐鲜叶适量,切碎炒热,置乌龟壳中坐浴。(4、5方出自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6.治“接腰贺号”赪桐根30g,苏木10g,红花5g,朱槿根15g,姜10g,胡椒5g。泡酒内服。(勐海县傣医岩吨囡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含4种苯丙类苷成分:角胡麻苷(martyno-side),单乙酰角胡麻苷(monoacetylmartynosidc),赫桐苷(clero-denoside)A,洋丁香酚苷(acteoside);还含豆甾醇(stigmaster-ol),25,26一去氢豆甾醇(25,26-dehvdrostismasterol),22,23-二氢菠菜甾醇(22,23-dihydrospina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丁二酸酐(succinic anhydrid。),小麦黄素(tricin)[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