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蒜

  • 音译名: 贺波亮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小红蒜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贺波亮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鸢尾科植物红葱的鳞茎。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利尿除湿,消肿止痛,止血
  • 主治: 主治“拢牛”(小便热涩疼痛),“拢蒙沙喉”(风湿热痹证,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拢栽线栽歪,接儿,贺办,习哈”(心慌心悸,胸闷,头昏,呕吐),“冒米想”(乏力),“沙把哦勒”(各种出血症),“把办哦勒”(外伤出血)。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Eleutherine plicata Herb.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红葱 Eleutherine plicata Herb. 多年生草本。鳞茎卵圆形,直径约2.5cm,鳞片肥厚,紫红色,无膜质包被。叶宽披针形或宽条形,长25~40cm,宽1.2~2cm,基部楔形,先端渐尖,4~5条纵脉平行面突出,使叶表面呈现明显的皱褶。花茎高30~42cm,上部有3~5个分支,分支处生有叶状的苞片,苞片长8~12cm,宽5~7mm;伞形花序状的聚伞花序生于花茎的顶端;花下苞片2,卵圆形,膜质;花白色,无明显的花被管,花被片6,2轮排列,内、外花被片近等大,倒披针形;雄蕊3,花药“丁”字形着生,花丝着生于花被片的基部;花柱顶端3裂,子房长椭圆形,3室。花期6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云南各地有栽培,常逸为半野生状态。原产西印度群岛。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收,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气香。入水、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场,15g;或鲜品适量,捣烂,开水冲取汁。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加酒炒热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牛”小红蒜10g,野芦谷根15g,黄牛木寄生5g。煎服。(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2.治“拢蒙沙喉”小红蒜姜黄野姜鲜品各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外敷;或取小红蒜生姜、红豆蔻姜黄鲜品各适量。捣烂,外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3.治“拢栽线栽歪,接儿,贺办,习哈”,“冒米想”小红蒜10g,山柰10g,苦菜籽5g,蔓荆子10g,石菖蒲10g。鲜品捣烂,取汁,用开水冲服。(景洪市傣医波温囡验方) 4.治“沙把哦勒”小红蒜50g。煎服。 5.治“把办哦勒”小红蒜根、血余炭各适量。研粉调敷。(4、5方出自德宏州傣医龚茂晚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鳞茎含有红葱甲素 (eleutherol),红葱乙素(eleuthrin),红葱丙素(isoeleutherin)等芳香族化合物及硬脂酸(stearic acid)[1]。
  • 药理作用: 从红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 3个脂溶性结晶,即红葱甲、乙、丙素,都能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用于治疗冠心病[1]。还分到另一个新的芳香族化合物,为黄褐色针状结晶,经药理初步试验,增加离体冠脉血流量作用比复方丹参注射液强[2]。红葱甲、乙、丙素的混合结晶制成的片剂用于冠心病有较好疗效,未见明显副作用[1]。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