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柳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蒙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山川柳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苏海
-
民族药名出处:
《蒙药学》
-
药材来源:
为柽柳科植物柽柳、桧柽柳的细嫩枝叶。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清热,操协日乌素,透疹,敛毒。
-
主治:
主治毒热,陈热,伏热,热症扩散,肉毒症,协日乌素病,血热,麻疹。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amarix chinensis Lour.;Tamarix juniperina Bg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 灌木或小乔木,高2.5~4m。茎多分枝,枝条柔弱,扩展或下垂;树皮及枝条均为红褐色。叶互生;无叶柄;叶片细小,呈鳞片状、卵状三角形、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3mm,先端尖,基部鞘状,蓝绿色。花为圆锥状复总状花序,顶生,总状花序长2~5cm,出自当年生枝端;花小,粉红色;苞片线状锥形,先端尖,基部扩大,较小梗长;萼片及花瓣均为5;雄蕊5,伸出花瓣外,花药卵圆形,紫红色,花丝细长;雌蕊1,柱头3裂,花盘褐色,5深裂,每裂片先端再分裂至中部成10裂状。蒴果狭小,先端具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2.桧柽柳Tamarix juniperina Bge. 本种与上种极相似,其主要区别点为:总状花序侧生于前年生枝上;苞片为椭圆状披外形,较花梗稍长;花盘5裂,裂片光瑞凹或近全缘。花期5月,果期6~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1.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 生于山野或栽培于庭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2.桧柽柳Tamarix juniperina Bge. 生于湿润碱地或河岸冲积地。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福建、广东、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春季花盛开时,采带花嫩枝,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茎枝呈细圆柱形,直径0.5~1.5mm。表面发绿色,有多数互生的鳞片状小叶。质脆,易折断。稍粗的枝表面红褐色,叶片常脱落,残留突起的叶基,断面黄白色,中心有髓。气微,味淡。
以色绿、无粗枝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涩、甘,性凉。效钝、重、固。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蒙药学》。山川柳与水柏枝(Mγ-ricaria alopecuroides Schrank)为同科属植物,形态特征近似,山川柳与水柏枝同等入药。
-
制剂:
/
-
选方:
治毒热,食物中毒等症 山川柳、猪血干各15g,马先蒿10g,山刺玫果、黄柏皮、五灵脂、瑞香狠毒炭各5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2次,水煎服。(《蒙医传统验方》七味山川柳汤)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从干燥柽柳嫩叶中分得柽柳酚(tamarixi-nol),柽柳酮(tamarixone),柽柳醇(tamarix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槲皮素-3′,4′-二甲醚(querce-tin-3′,4′-dimethylether),硬脂酸(stearic acid),正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12-正三十一烷醇,三十二烷醇乙酸酯[1]。又分得山柰酚-4′-甲醚(kaempferol-4′-methylether),山柰酚-7,4′-二甲醚(kaempferol-7,4′-dlmethylether),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没食子酸(gallic acid)[2],没食子酸甲酯-3-甲醚(methyl gallate-3-methyl ether)及反式的2-羟基-4-甲氧基桂皮酸(2-hydroxy-4-methoxycinnamic acid)[3]。
-
药理作用:
1.镇咳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柽柳煎剂,对氨水喷雾法所致咳嗽有明显止咳作用[1]。
2.抗组胺作用 柽柳有强大而持久的抗组胺作用,能使组胺致痉的豚鼠离体气管松弛[2]。
3.保肝作用 给四氯化碳诱发急性肝炎小鼠灌服柽柳乙醇提取物,能抑制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升高,并能减轻肝组织损害[3]。
4.解热作用 发热家兔皮下注射柽柳浸膏溶解液,具有一定解热作用[1]。
5.抗菌作用 柽柳煎剂在体外对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有抑制作用[1]。柽柳酮和柽柳醇对抗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4]。
6.毒性 柽柳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1.6±1.05g/kg[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姜岩奇,等.药学学报,1988,23(10):749
(2)张秀尧,等.中草药,1989,21(3):10O
(3)张秀尧,等.中草药,1991,22(7):299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533
(2)向仁德,等.中草药,1985,16(2):70
(3)久保惠子.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1,13(2):116
(4)姜岩青,等.药学学报,1988,23(1O):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