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舌

  • 音译名: 奇奴瓦音-赫勒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狼舌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奇奴瓦音-赫勒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
  • 药材来源: 为犬科动物狼的舌。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杀黏,消肿。
  • 主治: 主治舌肿,化脓性扁桃体炎,结喉,龈肿。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anis lupus Linnae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狼 Canis lupus Linnaeus 体长1~1.5m,尾长35~50cm,体重30~40kg,雌者较小。外形与狗相似,但吻略尖,耳直立,尾较短,蓬松而不弯卷。躯体强壮;四肢有力。犬齿与臼齿均发达。一般体色暗黄,头部浅灰色,额顶和上唇暗灰色;背部毛色黑与棕相混杂;腹部及四肢内侧纯白色,但腹部稍带棕色,足部黄白或浅棕色,尾部与背色相同。个体毛色变异很大,有灰棕、浅黄或灰白色等。此外,还有全白或全黑色的。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栖息于山地、森林、丘陵、平原、荒漠等地。大都夜间活动。我国除台湾、海南和云南少数地区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集。捕杀后,割取舌,晒干或烘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呈圆柱形,略扁,稍弯曲,舌尖向上翘,长约15cm,宽约13cm,厚1~2cm,舌尖钝圆,较薄,舌根稍宽厚。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正面中间有一浅纵为,背面有一深沟,正面可见众多突出的味蕾,前、中部呈点状,根部呈三角状。质坚硬而韧,不易折断,切面呈椭圆形,可见细纹理。气微腥,味淡。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苦,性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又名牛的敌害,以羊等动物肉为食的狗类动物。毛尖黑色,毛灰色;尾短;皮可做衣,极暖。与其同属动物灰狼(青狼)为青色,生于印度,白昼一般不活动,夜间嚎叫。”并附动物图1幅。上述动物的习性、形体与狼的习性形体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丈哲即奇奴瓦音-赫勒(狼舌)。
  • 制剂: /
  • 选方: 治无名肿毒,舌肿,白喉,炭疽,牙龈肿痛 诃子60g,石菖蒲45g,草乌(制)30g,木香15g,麝香7.5g,黑云香、硇砂狼舌各10g。制成水丸。每次1~1.5g,每日1次,晚睡前,温开水送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八味狼舌丸)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