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

  • 音译名: 格旺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牛黄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格旺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及牦牛的胆囊或肝胆管中的结石。
  • 出处: /
  • 功效: /
  • 主治: 解毒,散疫疠,清肝脏及其他腑内热邪。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 bubalus L.;3.Bos grunniens Linnae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原动物见“黄牛”、“野牦牛”。附黄牛:牛为大型家畜。体长约1.5~2m,体重一般在250kg左右。体格高大壮实,头部宽阔,眼大,鼻阔,口大,耳大。头顶部有角一对,左右分开。角的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且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健壮,4趾均有蹄甲。尾较长。毛色一般为黄色,随品种不同,毛色变异较大。 附野牦牛:体型大而粗壮。成年雄兽体可达500kg以上,长达3.5m左右,肩高可至1.6m,肩部有凸起的隆肉。耳小。四肢粗短,蹄大。雄兽角粗大,雌兽角较小,角基略扁,二角距离很大,自基部先往上向外伸展,复向前,至末端又向内往上弯。全身腹面自颌、喉直至尾部被暗褐色或黑色长毛,其余部位均生长有光滑而致密的短毛。吻部、鼻部稍呈白色。通体呈黑褐色。背部棕灰色;背脊色更淡,呈现一道灰白色的带纹。自体侧下部至腹部为深黑色。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1.象黄:《晶珠本草》记述:象黄治流感病、肝病,清腑热,本品产自大象的肝胆,分为上品和下品两种。上品,大象死后,从肝胆中取出,色红黄带紫,油润有光,坚硬,断面红黄色,层纹显明,外表形成一层汁状物,气味芳香略有胆味。与其他药物配合时,略加少许搅拌,颜色也变黄,越拌越黄。口嚼时不碜牙者,没有杂质者为上品。并记述有其鉴别方法:在该品中掺杂土沙别物者,是人工制造的,为团粒状,仅是在外层包裹了一些象黄。有杂质时,眼看口尝能辨别出来。象黄为长鼻目象科动物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innaeus和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us Blumen-bach的胆管和肝管结石。原动物见”象”条。象黄与牛黄功效相似,比牛黄强。 2.野牦牛黄:治瘟毒病、六腑病、传染病、高烧、癫痫、小儿惊风抽搐、咽喉肿溃、痈毒疮疡、热性水肿、黄疸、肝病等。3.绵羊黄:含胆红素25.2%,胆酸7.5%,胆固醇9.8%及十一种氨基酸,十三种元素。药理研究初步表明,其水悬液口服与腹腔注射(1.2g/kg),对小白鼠戊四氮和苯甲酸咖啡因惊厥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以0.8g/kg的剂量腹腔注射,对小白鼠自主活动及戊巴比妥阈下催眠作用有显著影响;用1g/kg剂量腹腔注射,有明显抗巴豆油所致炎症的作用;腹腔注射1.2g/kg绵羊黄,能显著延长小白鼠在常压缺下的存活时间,绵羊黄急性毒性试验,小白鼠以7.5g/kg,用灌胃和腹腔注射给药,观察7天,全部存活,无异常反应,耐受力为人一次用量(2.5g)的150倍以上。
  • 采收加工: 宰牛时若发现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硬块,应立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先裹以灯心草通草丝,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取于胆囊者形较圆,商品称为“胆黄”或“蛋黄”。取于胆管、肝管者,呈管状,称为“管黄”。本品完整者多呈类方形、三角形、卵形或不规则球形等,直径1~3cm左右。黄或棕黄色,有的表面粗糙有裂纹,有的则细腻而稍有光泽,质轻松脆,易于破裂,断面棕黄色或黄色,深浅不等,有重叠的环状层纹紧密排列。气清香,味先微苦后微甜,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取少许粉末加水溶解,涂在指甲上能染黄色,且经久不褪,习称“挂甲”。以干燥完整、色棕黄、体质松脆、断面层纹清晰而细腻、味先苦后甘、清香而凉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涩,性凉。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0.15~0.36g。
  • 考证: 据《四部医典》记述:精华药类的牛黄,功效是治瘟疫,解毒,清肝火,治腑热。牛黄为治瘟疫的药物。《晶珠本草》记载:黄出自大象者为象黄,为上品,出自骆驼、山羊、绵羊等者为下品。动物夜间呻吟,尤其是黄牛、犏牛等眼红黄,夜间呻吟者必有黄。 “格旺”一词意为内脏结石,在人体中者,为人黄;在象体中者,为象黄;在马或犬体中者,为马宝、狗宝;在羊体中者,为羊黄等。藏医们一般认为象黄为上品,牛黄为中品,羊黄等其他动物之黄为下品,均可入药,性味功效相似,唯效力有强弱之别。
  • 制剂: /
  • 选方: 方一:九味牛黄丸:牛黄1g,红花150g,木香马兜铃120g,木香100g,波棱瓜子40g,绿绒蒿150g,哇夏嘎100g,红耳鼠兔粪膏50g,獐牙菜150g。以上九味除牛黄红耳鼠兔粪膏外,其余粉碎成细粉,过筛,加入牛黄细粉,混匀,用红耳鼠兔粪膏加适量水泛丸,干燥即得。功能清肝热。主治肝肿大,肝区疼痛,恶心,目赤。一次口服4~5丸(丸重0.5g)一日3次。 方二:十三味牛黄散:牛黄84g,獐牙菜80g,紫檀香70g,藏木香90g,石灰华60g,芫荽子70g,红花70g,绿绒蒿80g,哇夏嘎80g,诃子80g,尼泊尔紫堇80g,质结核50g,红耳鼠兔粪膏70g。除牛黄另研外,其余共研细粉,过筛,加入牛黄细粉,混匀。能舒肝利胆,清热凉血。用于中毒症和培根木保症引起的发烧等症。一次1~2g,每日2次。 方三:十三味红花散:红花150g,丁香40g,牛黄0.8g,水牛角200g,朱砂20g,紫檀香100g,麝香0.8g,大托叶云实50g,唐古特乌头100g,广木香80g,诃子150g,毛诃子100g,余甘子120g。以上十三味共研细粉。一次1~1.5g,一日3次。主治肝热症、肝萎症、配合毒、肾外伤、小便癃闭、化合毒中毒症、“亚玛虫病”。 方四:十味檀香散:白檀香20g,诃子15g,牛黄2.5g,红花15g,石灰华20g,甘草20g,葡萄20g,无茎芥20g,高山龙胆20g,花苜蓿20g。以上十味,共研为散。一日3次,每次1.5g,主治肺病。
  • 注意事项: 毒性反应:小鼠服牛黄胆酸2g/kg,1周内无死亡。高血压大鼠每天服牛黄100mg/kg,共15周,其主要脏器肉眼所见均无病变。实验证明毒性甚低,治疗量无副作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200mg/kg灌胃对热原致热的豚鼠及300mg/kg灌胃对二硝基苯酚致热的大鼠均有解热作用。 2.镇静作用:能缓和樟脑油剂、苯甲酸咖啡因及苦味素引起的小白鼠惊厥,但对马钱子碱引起的小白鼠惊厥则无效。按每日600mg/kg给小白鼠灌胃,连续6天,对咖啡因等中枢兴奋剂引起的惊厥有保护作用,并能增强巴比妥水合氯醛乌拉坦等的镇静作用。 3.养血作用:正常家兔每次口服0.1g/kg,隔日2~7次,能显著促进红细胞的新生,作用随给药次数增多而加大。牛黄并可促进因泻血而贫血的家兔的血色素恢复。 4.利胆保肝作用:以猪离体胆囊-奥狄氏括约肌实验表明,牛黄含有的多肽样物质使胆囊和奥狄氏括约肌都收缩,而去胆酸对奥狄氏括约肌有较强的松弛作用,两者互相配合以利胆汁排入肠内,行利胆功效。对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及慢性大鼠肝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能防止药物对肝脏的损害。 5.其他作用:对大白鼠自发性及肾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增强离体豚鼠心脏的收缩力,减少豚鼠冠脉流量及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抗炎作用。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