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蒙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茯苓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那日松-西莫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
药材来源:
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止泻,利尿,助消化。
-
主治:
主治协日病,寒热性地泻,毒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oria cocos (Schw. ) Wolf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 常见者为其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cm,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直径0.5~2mm,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口缘稍有齿;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分布于吉林、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茯苓为兼性寄生菌,野生在海拔600~1000m山区的干燥、向阳山坡上的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黑松等树种的根际。孢子22~28℃萌发,菌丝18~35℃生长,干25~30℃生长迅速,子实体18~26℃分化生长并能产生孢子。段木含水量以50%~60%、土壤以含水量20%、PH3~7、坡度10°~35°的山地砂性土较适宜生长。在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有利茯苓的生长。
栽培技术 茯苓可用段水、树蔸及松针栽培,但目前仍以段木栽培为主。选直径10~45cm的中龄松树,砍伐后每隔3~7cm相间纵削3cm宽的树皮,深入木质部0.5cm,称“剥皮留筋”,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胀,敲之有声时锯料,截成长65~85cm的节段,放通风向阳处,按“井”字形堆垛备用。选背风向阳、微酸偏砂的缓坡地,挖直径90cm、深50~65cm的窖,窖距上、下为33cm,左、右为17cm,四周挖好排水沟。取木段3~5根,粗细搭配,分层放置于害中。菌种也称引子,有菌丝引、肉引、木引3种,现多用菌丝引。用PDA培养基从菌核组织中分离出纯菌种,栽培种培养基用松木屑76%、麸皮22%、石膏和蔗糖各1%,含水量65%,装入广口瓶,灭菌后接火纯菌种,在25~28℃条件下培养半月,翻转瓶在22~24℃下再培养半月,即为菌丝引。肉引在接种前15d内采挖鲜菌核为引。木引是在接种前2个月选直径4~10cm的稍部无节筒木,锯成长50cm的木段,每5根为一堆,分2层堆叠,将新鲜菌核250g贴在木段上靠皮处,覆土3cm,60d左右菌丝可长满简本。早春3~4月接种,用菌丝引接种,宜选晴天将窖中细木段削尖,插入栽培瓶中,粗木段靠在周围,覆土厚3cm。肉引接种时用刀剖开苓种,将苓肉面贴花筒料的上端截面或侧面,苓皮朝外。木引可据成5~6cm长,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将引水锯成2段、3段,夹在料筒中间。
田间管理 结苓期常在地面出现裂缝,应及时补土填缝。黑翅白蚁常蛀食松木段,防治方法:选苓场时应避开蚁源,挖地时注意清除腐烂树根,或在苓场周围设诱杀坑,理入松木或蔗渣,诱白蚁集中于坑中,即可捕杀之。同时可引进白蚁天敌-蚀蚁菌,蚁群只要有一只染病,全巢无一幸免,灭蚁率达100%。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2、第3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1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相同铺叠,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切制后的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黏性或发生裂隙。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茯苓块呈方块或方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或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涩、甘,性平。效燥、轻、糙。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无误蒙药鉴》该条附注其汉名为茯苓。蒙医临床应用茯苓的时间较长,范围也广。近代蒙医药书籍中均有收载。
-
制剂:
/
-
选方:
治热泻 木瓜25g,查干泵嘎、红花、地梢瓜、五味子、香附、木通各15g,木鳖子(制)、橡子各10g,茯苓、丹参各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观者之喜》十一味木瓜散)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菌核含β-茯苓聚糖(β-Pachcman),茯苓次聚糖(pachpmaran)等多糖[1],茯苓酸(pachymic acid),16α-羟基齿孔酸(tumulosic acid)[2],齿孔酸(eburicoic acid),茯苓新酸(poricoc acid)A~D、DM、AM[3],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prinacetate)[1],麦角甾醇(ergosterol)[2],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5]等。
-
药理作用:
1.抗肿瘤和抗突变作用 茯苓多糖、茯苓次聚糖和茯苓聚糖复合物腹腔注射对小鼠肉瘤S180有明显抑制作用[1,2],从茯苓聚糖加工制成的竣甲基茯苓多糖对鼻咽癌、胃癌等恶性肿瘤和慢性肝炎有治疗作用[3]。且可阻止小鼠子宫颈癌的肺转移[4]。Ames试验表明,茯苓丙酮提取液在体外对黄曲霉素B1(AFB1)的致突变有显著抑制效果[5]。茯苓水煎剂灌胃,对AFB1诱发的小鼠活体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MN)和染色体畸变(CA)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并呈量效关系[6]。
2.免疫增强作用 茯苓聚糖对正常及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使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增加荷瘤小鼠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拮抗因荷瘤引起的胸腺萎缩和脾脏增大[7]。皮下注射羧甲基茯苓多糖,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和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能对抗醋酸可的松所致巨噬细胞功能的降低。使正常小鼠脾重显著增[8]。服用茯苓多糖也可改善老年人的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无明显影响[9]。
3.利尿作用 醇浸剂给家兔腹腔注射,有利尿作用[10]。其利尿作用机制与影响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有关[11]。
4.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茯苓水浸膏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可使胃液酸度降低[12]。大鼠皮下注射茯苓注射液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及丙氨酸转氨酶升高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3]。
5.抗病原体作用 体外试验,茯苓煎剂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14]。醇提物可杀灭钩端螺旋体[15]。
6.其他作用 茯苓水提取液能使健康人的离体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水平上升25%,并能有效地延缓温育过程中2,3-DPG的耗竭。有效成分为水溶性小分子多糖[16]。茯苓煎剂给豚鼠灌胃可减轻卡那霉素中毒性耳损害[17]。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郭信芳,等.时珍国药研究,1993,4(1):15
(2)兼松明子,等.药学杂志(日),1970,90:475
(3)Tai T,et a1.Phytochemistry.1993,32(5):1239
(4)王利亚,等.中国中药杂志,1993,18(10):613
(5)Moon S K,et a1.C A,1987,107:36264f
药理
(1)陈定南,等.中药通报,1987,12(9):553
(2)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近十年国外植物抗癌成分研究的进展.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