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 音译名: 混其日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黄芪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混其日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物膜荚黄芪或蒙古黄芪的根。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清热,愈伤,止血,生肌。
  • 主治: 主治刃伤,内伤,子宫脱垂,跌打损伤,脉热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mongholicus (Bge.) Hsiao;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多年生草本,高50~80cm。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多少被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5~23mm,宽3~10mm,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上面光滑或疏被毛,下面多少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具花5~22朵,排列疏松;苞片线状披针形;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甚短,被黑色短毛或仅在萼齿边缘被有黑色柔毛;花冠淡黄色,蝶形,长约16mm,旗瓣长圆状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和龙骨瓣均有长爪,基部长柄状;雄蕊10,2体;被疏柔毛,子房柄长,花柱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长2~2.5cm,直径0.9~1.2cm,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粒,黑色,肾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2.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lls Bge.var.mong-holicus(Bge.)P.K.Hsiao 形态极似上种,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18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长4~9mm;子房及荚果光滑无毛;荚果宽11~15mm。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1.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生于向阳山坡或灌木丛边缘,也见于河边砂质地或平地草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四川、西藏等地。 2.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lls Bge.var.mong-holicus(Bge.)P.K.Hsiao 生于山坡、沟旁或疏林下。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
  •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喜干燥、阳光。以土层深厚富含丰富的腐殖质为宜,要求透水力强的中性和微碱性的砂质壤土。盛花期土壤不宜过于干旱,以免落花落果,种子千粒重5.8g。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北方春插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插9~10月。由于种硬实较多,吸水力差影响出苗率。生产上可采用沙擦提高发芽率。条播行距30cm,开浅沟,深约3cm,将种子均匀撒播沟内,覆土2cm左右,每1hm搔播种量15~22.5kg,播后注意浇水保湿,2~3星期出苗,当苗高10~15cm时,按行株距10~15cm定苗,秋播于第2年春季出苗。 田间管理 为促使齐苗,苗期需灌水,但不宜过猛过大。北京地区春播后灌水2~3次,雨季应注意排水,并培土以防倒伏。如多年后采收,从第2年起可施圈肥,每1hm27500~15000kg,加过磷酸钙225~300kg。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黄芪白粉病,发病期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或BO-10生物制剂喷雾、虫害有黄芪籽蜂、芫青、蚜虫。芫青,在花期喷洒西维因粉效果最好。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粗下细,长20~6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深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硬略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状,并带粉性。横切面皮部约为半径的1/3,黄白色,有多数放射状弯曲的裂隙,木部淡黄色,亦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呈菊花心。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以条粗长、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甜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性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萨日得马有白、黄、红、蓝、紫、黑、幼、麝、有毒等九种。”并附植物形态图8幅。据上述植物形态及附图,历代本草所载的萨日得马为豆科植物。《无误蒙药鉴》又称:“协日-萨日得马生于原野,叶比其他萨日得马大,茎细长,花黄色、似旗,荚果、种子同乌兰萨日得马。”目前,萨日得马种类较为混乱,蒙医所认用的黄芪及蒙古黄芪形态特征与历代蒙医文献所载的协日-萨日得马的形态特征近似,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协日-萨日得马即混其目或蒙古勒-混其目(黄芪或蒙古黄芪)。
  • 制剂: /
  • 选方: 治子宫脱垂 黄芪15g,升麻白术党参益母草各9g,当归12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2次,水煎服。(《蒙药方剂》六味黄芪汤)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膜荚黄芪根含黄芪苷(astragaloside)Ⅰ~Ⅷ,胡萝卜苷(daucosterol),β-谷甾醇,棕榈酸(palmitic acid),膜荚黄芪皂苷(astragalus saponin)A、B、C,2′,4′-二羟基-5,6-二甲基异黄烷,熊竹素(kumataknin),胆碱,甜菜碱(betaine),叶酸,毛蕊异黄酮(calycosin),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尚含抗菌成分L-3-羟基-9-甲紫檀烷。蒙古黄芪根含大豆皂苷(soyasaponin)Ⅰ,黄芪苷Ⅰ、Ⅱ、Ⅳ,胡萝卜苷。尚含多糖类,如黄芪多糖(astrglalan)Ⅰ、Ⅱ、Ⅲ等;黄酮类成分,如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calycosi),异黄酮苷类及黄烷苷类等。另外含21种氨基酸和14种微量元素,其中含量较高者为、锰、、铷等及亚油酸,亚麻酸,甜菜碱等[1,2]。
  • 药理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1)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芪能明显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1~3]。黄芪水煎液能明显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4,5];黄芪多糖(APS)能刺激NK细胞的增殖,使其细胞体增大,与白细胞介素-2(IL-2)合用有协同作用[6]。黄芪还能促进病毒诱生干扰素[7]。而且黄芪自身在小鼠脾细胞培养中亦可诱生干扰素[8]。 (2)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芪能明显促进细胞免疫,促进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球蛋白A(Con A)和美洲商陆有丝分裂原(PWM)所致淋巴细胞转化,提高恶性肿瘤病人淋巴细胞引起的大鼠局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9]。黄艺多糖具有IL-2样作用,体外可减少促进脾细胞增殖的IL-2的用量,提高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K细胞)的活性[10]、黄芪煎剂和APS均可完全恢复大黄致虚小鼠脾细胞产生IL-2的能力[11]。黄芪可明显促进正常机体的抗体产生,显著提高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12]。 2.延缓衰老作用  大鼠灌服黄芪煎剂,可明显降低年老大鼠主动脉和肺的胶原含量。提示其对预防老年性动脉硬化、改善衰老的肺功能有一定意义[13]。黄芪能增加人胎肾和乳鼠肾细胞与人胎肺二倍体细胞外培养的传代数,并使每代细胞的存活时间延长[14];使因衰老致细胞内SOD的降低速率及细胞器的细胞结构的变化速率变缓,程度减轻[15,16];对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17]。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麻醉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静滴黄芪总皂苷,能减轻缺血心肌损伤,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对抗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过化脂质浓度的升高,增高SOD含量,缩小心肌梗死范围[18]。黄芪总皂苷(AMS)高浓度时抑制Na+,K+-ATP酶,对离体大鼠心呈正性肌力作用,低浓度时则兴奋该酶而呈负心肌力作用[19]。黄芪能明显扩张外周、冠状、脑、脑及肾血管,大剂量因血压下降可引起反射性肾血管收缩[20]。黄芪煎剂给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灌胃可使血压的上升幅度有所控制,尿量明显增加,血浆肾素活性服药后明显减少[21]。 4.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黄芪能促进骨髓造血,促进各类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和成熟过程,使小鼠低下的红细胞(RBC)数和白细胞(WBC)数恢复至正常水平[22]。 5.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黄芪多糖可促进小鼠血清和肝脏蛋白质更新[23]。对糖代谢呈双向调节作用,对正常血糖无明显影响,能显著降低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既能对抗肾上腺素致高血糖,又能对抗苯乙双胍致小鼠实验性低血糖[24]。 6.其他作用  黄芪所含生物碱、黄酮和苷类等均有直接抑杀病毒的作用,还可通过干扰素或提高NK细胞活性等作用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25,7]。黄芪煎剂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26]。黄芪煎剂和多糖均能延长常压耐缺小鼠存活时间[27],并可延长小鼠游泳时间[28]。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阴健,等.中国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592 (2)Kitagawa I,et a1.Chem Pharm Bul1,1983,31(2):698 药理 (1)谢伯玲,等.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43 (2)周淑英,等.江苏中医,1994,15(12):41 (3)毛小娟,等.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5(6):367 (4)常春燕,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3,5(4):231 (5)金建平,等.中国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3,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