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千斤藤

  • 音译名: 波波罕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南千斤藤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波波罕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防己科植物桐叶千斤藤的块根。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除湿,镇静安神。
  • 主治: 主治“拢达儿”(腮腺、额下淋巴结肿痛),“接崩,乃短兵内”(胃脘痛,腹部包块),“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暖冒拉方来”(失眠多梦)。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tephania hernandifolia ( Willd. ) Walp.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桐叶千斤藤 Stephania hernandifolia(Willd.) Walp.又名:毛千斤藤《新华本草纲要)。 多年生草质藤本,长达数米。块根肥大,扁圆形,外皮厚而粗糙,暗灰褐色,断面黄白色,粉质。茎有时部分为红色,密布淡绿色细点。叶互生,具长柄,盾状着生;叶片近圆形、扁圆形或三角形,长5~8cm,通常宽大于长,先端钝圆而具小凸尖,基部圆或近平截,边缘不红,叶背有柔毛,粉白色。复伞形聚伞花序通常单生叶腋,很少2或几个生于叶腋短枝上,有二或三回伞形分枝,小聚伞花序多个在末回分枝顶端密集成头状。花单性,黄绿色。核果圆形,熟时红色。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600~1700m的林缘灌丛中。分布于四川、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以秋季为佳,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呈块状,直径达30cm,外表褐黑色,多皱纹及凹沟。质硬,断面白色,多粉质。味苦。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麻,性凉。有小毒。入水、风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烘热包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达儿”南千斤藤适量切成薄片,将大蒜捣烂置于药片上用火烘后,加猪油包患处。 2.治“接崩,乃短兵内”南千斤藤10g,姜黄15g,青牛胆10g,小姜5g,胡椒5g。煎服。(1、 2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3.治“拢梅兰申”南千斤藤藤漆鸭嘴花、鸽粪各适量,捣烂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4.治“暖冒拉方来”南千斤藤10g,草决明根30g,石菖蒲10g。煎服。(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5.治“暖冒拉方来”南千斤藤10g,野姜10g,草决明很10g。煎服。(景洪市傣医波波验方)
  • 注意事项: 本品有小毒,不宜过量。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根茎含多种生物碱,已分离得到消旋及右旋的粉防己碱(tetrandrine),防己诺林碱(fangchinoline)[1],异粗枝碱(isochondrodendrine),异木防已碱(isotrilobine),4一去甲基莲花氏碱(4-demethylhasubanonine),4-去甲基一N一去甲基莲花氏碱(4-demethylnorhasubanonine)[2,3],防已异阿魏碱(ste-phisoferuline)[4],汝兰醇碱(hernandolinol),地不容碱(dela-vaine)[5],汝兰酮碱(hernandoline)[6],汝兰叶碱(hernandifo-line)[7],右旋千藤松宾碱(stephasubine),右旋表千金藤碱(epistephanine),右旋3’,4’-二氢千藤松宾碱(dihydrostepha-subine)[8]等。
  •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异木防已碱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及角叉菜胶足跖水肿均有抗炎作用[1]。 2.抗菌作用 异木防已碱对葡萄球菌等6种球菌和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500μg/ml[2]。 3.其他作用 异木防己碱对宫颈癌HeLa-S3、小鼠艾氏腹水癌(EAC)和肉瘤S180均有强的活性[2],对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3]。表千金藤碱对离体蛙心、大鼠及家兔心房等动物组织的电刺激效应均有选择性阻断作用,作用强度约为胍乙啶的1/10,且持续时间短[4]。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