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唐松草

  • 音译名: 黄连唉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东亚唐松草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黄连唉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东亚唐松草的根及根茎。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燥湿。
  • 主治: 主治痢疾,肠炎,急性结合膜炎,咽喉肿痛,痈疮肿毒,牙痛,湿疹,百日咳。 (1)《贵州民间药物》:“清热凉血,消肿毒。治胸膈饱胀。” (2)《贵州草药》:“清热凉血,理气,消肿。主治牙痛,急性皮炎,湿疹。” (3)《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解毒,祛风解痉。治百日咳,百日疮,风丹,高烧,牙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halictrum minus var. hypoleucum (Sieb.et Zucc.) Miq.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东亚唐松草Thalictrum minus L.var.hypoleucum(Sieb.et Zucc.)Miq.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1.5m,全株无毛。叶互生;叶基都有狭鞘;茎中部叶为三至四回三出羽状复叶,有短柄;小叶纸质或薄革质,卵圆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有白粉,呈粉绿色,叶脉隆起,网脉明显。圆锥花序长达30cm;花两性;萼片4,狭卵状,白绿色,早落;花瓣无;雄蕊多数,花丝丝状,花药狭长圆形;心皮3~5,无柄,柱头三角状箭头形。瘦果纺锤形,弯曲,长约3.5mm,有8条纵肋。花期6~7月,果期7~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地、林边或山谷边。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间采收,洗净,晒半干后,搓去外皮,再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由数个至十数个节结连生。须根多数密生于根茎下端,软而扭曲,常缠绕成团。表面浅棕色,疏松,皮层脱落处现棕黄色木心。断面纤维性。气微,味稍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皮层细胞2~3列,内皮层明显,内侧有6~7列木化中柱鞘纤维排列成环状。韧皮部与中柱鞘纤维环相接。木质部与纤维各4束相间排列,中央为一纤维束。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冷。入热经。 (1)《贵州民间药物》:“性寒,味苦。”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性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焙干研粉,撒敷患处;或水煎洗;或捣烂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肿毒鲜马尾黄连适量,捣烂,摊在布上,包患处,每日一换。(《贵州草药》) 2.治风丹马尾黄连一大把,水煎,洗患处;并用根15g,水煎服。 3.治肿毒马尾黄连根适量,捣烂,摊在布上包患处,每日换1次。 4.治胸膈饱胀马尾黄连9g,煎酒服。(2~4方选自《贵州民间药物》) 5.治痔疮出血马尾黄连15g,蒸酒服。 6.治风丹马尾黄连1大把,水煎洗患处,并用根水煎服。(5~6方选自《贵州草药》)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含O-甲基唐松草檗碱(O-methylthalicberine),秋唐松草替定碱(thalmelatidine)[1],东亚唐松草碱(thalicthuberine)[2],木兰花碱(magnoflorine)[3]。茎叶中含唐松草檗碱(thalicherine)[4],高唐碱(takatonine)[5],唐松草亭碱(thalictine)[6]等。还含阿罗莫灵碱(aromoline)[7]。叶含唐松草黄酮苷(thalictiin)[8]。
  •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  O-甲基唐松草檗碱和O-甲基阿罗莫灵碱均具有降压作用。O-甲基唐松草檗碱1mg/kg、2mg/kg对正常狗血压分别降低4.25kPa(32mmHg)和12.9kPa(97mmHg);O-甲基阿罗莫灵碱2mg/kg,4mg/kg分别降压2.1kPa(16mmHg)和2.6kPa(20mmHg)[1]。 2.抗菌作用  O-甲基阿罗莫灵碱在≤100μg/ml浓度下有抗趾垢杆菌的作用[1]。 3.抗矽肺作用  东亚唐松草具有抗矽肺作用[2]。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吴知行,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3):203 [2]藤田荣一,等.药学杂志(日),1957,79(10):1252 [3]富松利明,等.药学杂志(日),1962,82:1560 [4]藤田荣一,等.药学杂志(日),1959,79(10):1256 [5]藤田荣一,等.药学杂志(日),1959,79(8):1082 [6]Toshiki,T.Et al.Chem Pharm Bull,1975,23(10):2279 [7]Fujita E,et al.C A,1965,62:5310a [8]关日久义.药学杂志(日),1960,80:759 药理 [1]Wu Wu-Nan,et al.Lloydia,1976,39(4):204 [2]毕常康,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6):43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