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蒙花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密蒙花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豆嘎仰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醉鱼草科植物密蒙花的花蕾及花序,根、叶。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祛风清热,清肝明目,退翳。
-
主治:
主治目赤肿痛,羞明多眵多泪,翳障遮目,眼目昏暗,视物不清,头昏。
(1)《滇南本草》:“祛风明目退翳。”
(2)《苗族医药学》:“治头昏。”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
灌木,高达3m。小枝略呈四棱形,密被灰白色绒毛。叶对生,矩圆披针形,长5~15cm,宽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被星状毛,下面为白灰色或费色星状绒毛。聚伞圆锥花序顶生,密被灰白色柔毛;花芳香,萼片4裂,外面被毛;花冠淡紫色,筒状,口部橘黄色,疏生绒毛;雄蕊4,着生于花冠中部;子房顶端被绒毛。蒴果卵形,2瓣裂。种子具翅。花期2~3月,果期5~8月。
生于海拔200~2 800m的山坡、丘陵、河边、村边的灌丛中。分布于贵州、湖北、四川、陕西、云南、湖南等省区。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多生于阳光充足的石灰岩坡地、河边灌木丛中。用播种育苗繁殖于秋季种子成熟期,采下即行播种。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收,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为多数花蕾密集而成的花序小分枝,呈不规则块状,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花萼钟状,花冠筒状,毛绒极稀疏。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辛、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棕色。星状毛多碎断,完整者体部2细胞,基部并列。单细胞非腺毛,长短不一,先端尖。腺毛多散离,花冠表皮面细胞呈类长方形、类方形或类多角形。花粉粒呈类圆形。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性热。入冷经。
(1)《湖北中草药志》:“有小毒。”
(2)《苗族医药学》:“入冷经,有小毒。”
(3)《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热,味甜,入冷经。有小毒。”
(4)《苗族药物集》:“性热,味甜,入冷经,有小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头昏密蒙花9g,蒸小鸡,去渣服汤。肉。(《苗族医药学》)
2.治黄疸密蒙花根30g,水煎服。
3.治结合膜炎密蒙花叶适量,水煎外洗。(2~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花含多种苷。属黄酮苷的有:醉鱼草苷(buddleo-glucosede),又称蒙花苷(linarin)或刺槐苷(acaciin)[1];属三萜苷的有:密蒙萜苷(mimengo-side)A和B
[2];属环烯醚萜苷的有:桃叶珊瑚苷(aucu-bin),梓醇(catalpol),梓果苷catalposi de),对甲氧基桂皮酸桃叶珊瑚苷(p-methoxycinnamoyl aucu bin),对甲氧基桂皮酰梓醇(p-methoxycinn amoylcatalpol);属3,4-二羟基苯乙苷的有:洋丁香酚苷(acteoside),海胆苷(echinacosi de)[3]。此外,还含刺槐素(acace-tin)[4]。
-
药理作用:
1.对肝脏的影响 有报道其水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诱发的细胞毒素有抑制作用,但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肝细胞损伤无保护效果,所含醉鱼草苷为有效成分之一,其作用与甘草甜素相同[1]。密蒙花水提物还可使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2]。密蒙花所含刺槐素本身不影响环己巴比妥所致大鼠睡眠,但大鼠则能缩短CCl4所致肝损伤[3]。
2.其他作用 所含刺槐素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50~100mg/kg灌服对炎性毛细胞血管通透性增加或水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还具有解痉作用,对氯化钡、组胺、乙酰胆碱所致大鼠离体小肠的张力增加有抑制作用,还有轻度的促进胆汁分泌、利尿等作用[3]。
3.毒性 刺槐素对小鼠的LD50为933mg/kg[3]。密蒙花根煎剂400g/kg灌服对小鼠无明显毒性[2]。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章辛,等.药学学报,1953,1(2):82
[2]Ding Ning,et al.Chen Pharm Bull,1992,40(3):780
[3]Peter J Houghton,et al.Planta Med,1989,55(2):123
药理
[1]Peter J Houghton,et al.Planta Med,1989,55(2):123
[2]晋玲,等.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87,10(1):20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下册).第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