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杨柳枝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嘎给豆阿溜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花、枝条或根皮。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祛风利湿,解毒消肿,止痛。
-
主治:
主治风湿痹痛,小便淋油,传染性肝炎,黄疸,风疹瘙痒,疔疮,丹毒,龋齿,龈肿。
(1)《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利尿。”
(2)《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祛风,利尿,止痛,消肿。治风湿痹痛,淋病,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风肿。”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alix babylonic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垂柳Salix babylonica L. 乔木,高达18m。树冠开展而疏散。树皮灰黑色,小枝嫩时被柔毛,多下垂。叶狭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叶柄长(3~)5~10mm;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花序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cm,轴有毛;雄蕊2,花药红黄色;苞片披针形,腺体2;雌花序长2~5cm,基部有3~4小叶;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花柱短,柱头2~4深裂;腺体1。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蒴果长3~4mm。花期3~4月,果期4~5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
栽培与养殖: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不耐阴,较耐寒,耐湿性强,短期淹水没顶不致死亡,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石灰石性土壤生长为宜。种子和扦插繁殖。种子繁殖可随采随播,但主要是以扦插繁殖为主,春秋季均可扦插。生长期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要追施氮肥,除草。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春季摘取嫩树枝条,鲜用或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嫩枝圆柱形,直径5~10mm,表面微有纵皱纹,节间长0.5~5cm,质脆易断,断面不平坦,皮部薄而浅棕色,中央有黄白色髓部。气微,味微苦、涩。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枝横切面;表皮为1列细胞,外被较厚角质层,皮层明显,中柱鞘部位可见纤维束群,韧皮部宽广,形成层成环,导管常单个或1~3个相连。皮层和韧皮部薄壁细胞中有草酸钙簇晶和方晶。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冷。入热经。
《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性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熏洗。
-
考证:
/
-
制剂:
消痞和胃胶囊。详见附篇一国家标准民族药(苗药)品种第100号。
-
选方:
1.治黄疸杨柳花、配浆草各15g,煨水服。
2.治疔疮杨柳根皮、蜂糖罐根皮、黄花根各15g,煨水服。另用药渣捣绒,外敷患处。
3.治癣杨柳枝、桃叶、核桃叶各3g,捣绒泡醋,搽患处。(1~3方选自《贵州草药》)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枝含水杨苷(salicin)[1]。
-
药理作用:
木质部含水杨苷,可作苦味剂,4%~10%水杨苷元可作局部麻醉用[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徐国钧,等.药材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14
药理
[1]U.S.Dispensatory(25ed),1955:1833
现代临床研究
[1]北京市传染病医院.中草药通讯,187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