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花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板栗花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榜真育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板栗的花或花序。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燥湿,止血,散结。
-
主治:
主治泄泻,痢疾,带下,便血,瘰疬,瘿瘤。
(1)《滇南本草》:“治日久赤白痢疾,大肠下血。”
(2)《云南中草药》:“健脾燥湿,收敛止血。治赤白带,大肠下血,菌痢,阿米巴痢疾。”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
落叶乔木,高达20m。幼枝被灰褐色绒毛,天顶芽。单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长12~15cm,宽5~7cm,先端尖尾状,基部楔形,不对称,边缘具疏锯齿,齿端为内弯的刺毛状。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淡黄褐色,雄蕊8~10;雌花无梗,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苞;总包球形,外生尖锐被毛的利,内藏坚果2~3,成熟裂为4瓣,坚果深褐色。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地林中。广布于我国南北大部分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雄花序穗状,平直,长9~20cm;花被片6,圆形或倒卵形,淡黄褐色;雄蕊8~10,花丝长约为花被的3倍。雌花无梗,生于雄花序下部,每2~3(~5)朵聚生于有刺的总苞内;花被6裂;子房下位,花柱5~9。气微,味微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涩,性微冷。入热经。
《贵州中草药名录》:“味甘,性平。”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月家病(黄平)板栗花适最,煎水服。
2.治九子疡板栗花适量,煎水服。(1、2方选自《苗族医药学》)
3.治久痢板栗花、仙鹤草、山蚂蟥、山莓根、百味莲各9g,水煎,醋冲服。
4.治小儿呕吐板栗花,水煎服。
5.治瘰疬久不愈板栗花、八月瓜、金樱子各适量,捣烂敷。(3~5方选自《湖南药物志》)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