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子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牵牛子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窝比窝收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旋花科植物圆叶牵牛的种子。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利水通便,祛痰逐饮,消积杀虫。
-
主治:
主治水肿,腹水,脚气,痰壅喘咳,便秘,食滞虫积,鹤膝风,肠痈,腰痛,阴囊肿胀,痈疽肿毒,痔漏便毒。
(1)《苗族医药学》:“退热,排水毒。治腹水。”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退热,排水毒。治腹水,鹤膝风,便秘。”
(3)《中国西部药用花卉》:“泻下,下气,杀虫。治腹水,肠痈,大便秘结。”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harbitis purpurea(L.)Voigt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牵牛Pharbitis purpura(L.)Voigt 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茎左旋,长2m以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互生;叶柄长2~15cm;叶片圆形或宽卵状心形,深或浅3裂,偶有5裂,长4~18cm,宽3.5cm,通常全缘。花腋生,单一或2~5朵成聚伞花序,萼片卵状披针形。花序梗长短不一,被毛;苞片2,线形或叶状;萼片5,近等长,狭披针形,外面有毛;花冠漏斗状,长5~10cm,蓝紫色、粉红色、白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雄蕊5,不伸出花冠外,花丝不等长,基部稍阔,有毛;雌蕊1,子房无毛,3室,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直径0.8~1.3cm,3瓣裂。种子5~6枚,黑褐色或白色、浅黄色,无毛。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平地,以及海拔2800m的田边、路旁、宅旁或山谷林内,栽培或野生。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牵牛适应性较强,对气候土壤的要求不严,但以温和的气候和中等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宜。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3~5月播种,穴播。行距30~50cm,株距23~33cm,每穴播种3~4粒,覆土压实,10天左右出苗。待苗齐后每穴留苗1~2株。在藤蔓尚短时松土除草1~2次,藤蔓较长时须设立支架,或间种玉米、高粱等作物使其攀援向上生长。前期施以人粪尿、硫酸氢等,后期施以草木灰、骨粉等磷钾肥。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末开裂时将藤割下,晒干,种子自然脱落,除去果壳杂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似橘瓣状,略具3棱,长5~7mm,宽3~5mm。表面灰黑色,或淡黄白色(白丑),背面弓状隆起,两侧面稍干坦,略具皱纹,背面正中有1条线纵沟,腹面棱线下端为类圆形浅色种脐。质坚硬,横切面可见淡黄色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叶2片。水浸后种皮呈龟裂状,有明显粘液。气微,味辛、苦,有麻舌感。
以颗粒饱满、无果皮等杂质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略呈切向延长,有的含棕色物,间有分化成单细胞的非腺毛。表皮下方为1列扁小的下皮细胞。栅状细胞层由2~3列细胞组成,靠外缘有一光辉带。营养层由数列切向延长的细胞及颓废细胞组成,有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中含细小淀粉粒。内胚乳最外1~2列细胞类方形,壁稍厚,内侧细胞的壁粘液化。子叶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圆形的分泌腔,直径约至108μm;薄壁细胞中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并含草酸钙簇晶,直径约18μm。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2g,加石油醚20ml,浸泡2~4小时,滤过。滤渣加甲醇20ml,冷浸4小时,滤过。取滤液3ml,置蒸发皿内蒸干,加浓硫酸1滴,于水浴上加热,残渣呈红色至紫红色(检查牵牛子苷)。
(2)用毛细管将上述甲醇提取液滴在滤纸上,再滴加5%磷钼酸试液,于120℃烘烤2分钟,则显蓝至蓝黑色斑点(检查牵牛子苷)。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冷;有毒。入热经。
(1)《苗族医药学》:“人热经。”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入热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人丸、散,每次0.3~1g,每日2~3次。炒用药性较缓。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腹水牵牛3g,土大黄5g,煎水内服。(《苗族医药学》)
2.治鹤膝风牵牛、老姜适量,捣烂外包。(《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3.治肠痈牵牛9g,大黄6g,乳香、没药各3g,制甲珠6g,研末,早、晚各服6g。
4.治大便秘结牵牛6g,水煎服,每日2次。(3~4方选自《中国西部药用花卉》)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圆叶牵牛种子含赤霉素A3、A5、A8、A19、A19、A20、A26、A27、A29、A33、A44、A55[1,2]。又含圣苯素-7-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eriodictyol-7-O-β-D-xylopyranosyl-O-β-D-arabinopyrano-side)[2],2-羟基-1-苯基-1,4-戊二酮(2-hydro-xy-1-phenyl-1,4-pentadione)[3],2,3,22,23-四羟基胆甾-6-酮(brassinone),栗木甾酮(castaster-one)[4]和麦角类生物碱(ergot alkaloid)[5]。
-
药理作用:
1.泻下及利尿作用 牵牛子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1]。牵牛子苷在肠道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增进蠕动,导致泻下。据动物实验,黑丑与白丑泻下作用并无区别[2]。牵牛子的泻下作用机制与硫酸镁、大黄不同,在泻下时不引起血糖的剧烈变化,但能加速菊糖在肾脏中的排出,可能有利尿作用,但经煎煮后即失去作用。除去牵牛子苷后的水溶液,似仍有泻下作用,故除已知的牵牛子苷外,可能还有其他泻下成分[2]。牵牛子水提取物20μg/ml对由猪新鲜肾皮质中分离精制的15-羟前列腺素脱氢酶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达65.7%,从而延长了前列腺素E2的利尿作用[3]。
2.对平滑肌作用 牵牛子苷能兴奋离体兔肠和离体大鼠子宫[2]。牵牛子苷水解产物的碱性盐,可使豚鼠小肠、大肠和盲肠收缩,其敏感顺序为大肠>小肠>盲肠,而煎剂及牵牛子苷本身无此作用[4]。
3.其他作用 体外试验黑丑、白丑对猪蛔虫有某些驱虫效果[3]。
4.毒性 牵牛子苷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37.5mg/kg[2]。对人有毒性,但不大。大剂量除对胃肠的直接刺激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与粘液血便外,还可能刺激肾脏,引起血尿,重者尚可损及神经系统,发生语言障碍,昏迷等[6]。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Reinhard E,et al.C A,1968,68:77122c
[2]Fujisawa S,et al.C A,1985,102:109882q
[3]Bhatt S K,et al.CA,1982,96:139658w
[4]Suzuki Y,et al.C A,1988,109:35270j
[5]Suzuki Y,et al.C A,1985,102:146153y
药理
[1]朱颜.中药的药理与应用.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1958:201
[2]张颂,等.南京药学院学报,1959,4:36
[3]山内盛,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4,6(6):352
[4]伊藤均.日本药理学杂志,1964,60(2):51
[5]吴云端,等.中华医学杂志,1948,34:435
[6]孙方成,等.中医杂志,1964,5:189
现代临床研究
[1]吴永佩.新医药学杂志,1978,(10):33
[2]杨子元,等.新中医,1977,(1):47
[3]安徽省卫生局.安徽单验方选集.第1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