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枯

  • 音译名: 枯比鸡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茶枯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枯比鸡
  • 民族药名出处: 湖南湘西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种子。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燥湿解毒,杀虫去积,消肿止痛。
  • 主治: 主治湿疹痛痒,虫积腹痛,跌仆伤肿,便秘。 (1)《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痛。外用治皮肤瘙痒。”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通便,清热,顺气,止痛。主治大便秘结,胃痛,消化不良,水火烫伤。” (3)《苗族医药学》:“解毒,杀虫。”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amellia oleifera Abe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通常高3~4m,甚至可达10m,树皮黄褐色,光滑,嫩枝微被毛。单叶,互生,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宽各6~10cm和2~4cm。花色白,直径3~5cm,1~3朵腋生或项生,无柄。萼片圆形,外被丝毛。花瓣5~7,倒卵形,外被疏毛,多数为雄蕊,无毛,排列成2轮,花丝基部成束;子房被毛,花柱分离。蒴果球形,直径3cm左右,被细毛,室背开裂。种子1~3枚,花期9~11月,果期次年秋季(原植物见图265)。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均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扁圆形,背面圆形隆起,腹面扁平,长1~2.5cm,一端钝圆,另一端凹陷,表面淡棕色,富含油质。气香,味苦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苦、涩,性冷;有小毒。入热经。 (1)《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平。”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入热经。”
  •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未调涂。内服:煅存性,研末,3~10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鱼鳅症茶枯煅存性,对阴阳水内服。(《苗族医药学》) 2.治大便干结难解茶枯10g,火麻仁10g,捣烂,水煎服。 3.治胃痛,腹痛茶枯40~50g,水煎服。(2~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含山萘酚-3-O-葡萄糖基(6→1)鼠李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yl(6→1)-O-α-L-rha mnopyranoside],山萘酚-3-O-葡萄糖基[(2→1)葡萄糖基](6→1)鼠李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 yl-[(2→1)-O-β-D-glucopyranosyl](6→l)-O-α-L-rhamnopyranoside}及蔗糖(sucrose)[1]。
  • 药理作用: 茶枯中所含油茶粗皂苷,在体外对玫瑰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和锈色小孢子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375%、5%和5%[1]。茶枯的提取物结晶Ⅰ在试管内1mg/ml时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癣菌和堇色毛癣菌有杀菌作用[2]。在含有血吸虫卵的狗粪中加入1%、5%和10%茶枯粉,置30℃作用24小时,粪便孵化转为阴性,或仅有少数毛蚴,表明茶枯有杀灭血吸虫卵的作用[3]。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王吉,等.云南植物研究,1986,8(2):157 药理 [1]朱恒英,等.福建中医药,1989,20(2):44 [2]唐样怡,等.中国医药学杂志,1986,6(9):8 [3]卫生部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等.寄生虫病研究参考资料,1960,(6):9 现代临床研究 [1]叶汉生.广东中医,1961,(2):46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