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藦

  • 音译名: 锐角倒劳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萝藦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锐角倒劳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铜仁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萝藦的全草或根。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补精益气,通乳,解毒。
  • 主治: 主治虚损劳伤,阳痿,遗精白带,乳汁不足,丹毒,瘰疬,疔疮,蛇虫咬伤。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下乳。” (2)《重庆草药》:“治虚弱白带。” (3)《全国中草药汇编》:“根:补气益精,主治体质虚弱,阳痿,白带,乳汁不足,小儿疳积;外用治疔疮,五步蛇咬伤。全草:强壮,行气活血,消肿解毒,主治肾虚遗精,乳汁不足;外用治疮疖肿毒,虫蛇咬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etaplexis japonica (Thunb.) Makino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萝藦Metaplexis japonica(Thunb.)Makino 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长达8m,全株具乳汁。茎下部木质化,上部较柔韧,有纵条纹,幼时密被短柔毛,老时毛渐脱落。叶对生,膜质;先端具丛生腺体;叶片卵状心形,长5~12cm,宽4~7cm,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叶耳圆,长1~2cm,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无毛;侧脉10~12条,在叶背略明显,叶柄长3~6cm;总状聚伞花序腋生或腋外生;总花梗6~12cm,被短柔毛,花梗长约8mm,被短柔毛,小苞片膜质,披针形,花萼裂片披针形,外面被微毛;花冠白色,有淡紫红色斑纹,近辐状;花冠裂片张开,先端反折,基部向左覆盖;副花冠环状;着生于合蕊冠上,短5裂,裂片兜状;雄蕊连生成圆锥状,并包围雌蕊在其中;花粉块下垂;于房无毛,柱头延伸成一长喙,先端2裂。蓇葖果叉生,纺锤形,平滑无毛,长8~9cm,先端渐尖,基部膨大。种子扁平,褐色,有膜质边,先端具白色绢质种毛。花期7~8月,果期9~12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林边荒地、河边、路旁灌木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贵州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草质藤本,蜷曲成团。根细长。直径2~3mm,浅黄棕色。茎圆柱形,扭曲,直径1~3mm,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具纵纹,节膨大;折断面髓部常中空,木部发达,可见数个小孔。叶皱缩,完整叶湿后叶片呈卵状心形,长5~12cm,宽4~7cm,背面叶脉明显,侧脉5~7对。气微,味甘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淡,性微热。入冷经。 (1)《贵州草药》:“性平,味甘。” (2)《全国中草药汇编》:“根:甘,温;全草:甘、微辛,温。”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乳汁不下奶浆藤9~15g,水煎服。炖肉眼可用至30~60g。(《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2.治小儿疳积奶浆藤30g,木贼草15g,研末。每次用15g,蒸鸡肝吃,3天吃1次,连吃5次。(《贵州草药》) 3.治骨、关节结核萝藦干根30~45g,加水适量,文火煎6~8小时,浓缩至300ml,去渣,服用时加酒适量,1次服(解饮酒者加45~60g)。药渣同上法再煎服1次。3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小儿酌减。(《全国中草药汇编》) 4.治遗精、阳痿萝藦全草50g,淫羊藿根15g,水煎服。 5.治产后乳汁不通萝藦根15g,炖猪蹄1只服用。 6.治疮痈萝藦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4~6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参考交淡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下册).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988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含酯型苷,从中分得好烯型苷元成分苯甲酰热马酮(benzoylramanone),萝藦苷元(meta-plexingenin),异热马酮(isoramanone),肉珊瑚苷元(sar-costin),萝藦米宁(gagaminin),二苯甲酰萝藦醇(dibenzoylgagaimol),去酰萝藦苷元,去酰牛皮消苷元(deacynanchogenin),夜来香素(pregularin),去羟基肉珊瑚苷元(utendim)等[1]。茎、叶也含妊烯类,在其水解产物中有加拿大麻糖(D-cv-marose).洋地黄毒糖(digitoxose),以及肉珊瑚苷元,萝藦苷元,苯甲酰热马酮,夜来香素,去羟基肉珊瑚苷元等。其乳汁含蛋白酶。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