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苋

  • 音译名: 豆你乌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铁苋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豆你乌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铁苋菜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积。
  • 主治: 主治痢疾,泄泻,吐血,衄血,尿血,红白痢,崩漏,小儿疳积,痈疖疮疡,皮肤湿疹。 (1)《苗族医药学》:“清热止泻,治腹泻或红白痢疾,腹泻性习惯性便秘。” (2)《贵州草药》:“平喘。” (3)《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利大小便。治腹泻,痢疾腹痛,食积饱胀。” (4)《广西本草选编》:“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小儿疳积,萎黄病,血淋。”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calypha australis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50cm。茎直立,分枝,被微柔毛。叶互生,薄纸质;叶柄长2~5cm;叶片卵状菱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7.5cm,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基出脉3条,边缘有钝齿,两面均粗糙无毛。穗状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同株;通常雄花序极短,长2~10mm,生于极小苞片内;雌花序生于叶状苞片内;苞片展开时肾形,长1~2cm,合时如蚌,边缘有钝锯齿,基部心形;花萼4裂;无花瓣;雄蕊7~8枚;雌花3~5朵;子房被疏柔毛,3~4室;花柱羽状分裂至基部。蒴果小,三角状半圆形,被粗毛;种子卵形,长约2mm,灰褐色。花期5~7月,果期7~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旷野、丘陵、路边较湿润的地方。分布于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各地及台湾省。
  •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适应性强,高山和平坝的一般土壤都可以栽培。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筑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26cm开浅穴,施人畜粪水。1hm2用种子7.5kg左右,与草木灰及人畜粪水拌成种子灰,匀撒穴内。 田间管理:苗高7cm左右时匀苗,每穴留苗4~5株,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5~7月间采收,除去泥土,晒干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全草长20~40cm,茎细,单一或分枝,棕绿色,有纵条纹,具灰白色细柔毛。单叶互生,具柄;叶片膜质,卵形或卵状菱形或近椭圆形,长2.5~5.5cm,宽1.2~3cm,先端稍尖,基部广楔形,边缘有钝齿,表面棕绿色,两面略粗糙,均有白色细柔毛。花序自叶腋抽出,单性,无花瓣;苞片呈三角状肾形。蒴果小,三角状半圆形,直径3~4cm,表面淡褐色,被粗毛。气微,味苦、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涩,性冷。入热经。 (1)《苗族医药学》:“人热经。”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涩,入热经。” (3)《贵州草药》:“味辛、苦、涩,性平微凉。” (4)《苗族药物集》:“味苦,性冷,入放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水煎洗;或捣烂外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腹泻或红白痢疾海蚌含珠15g,煎水服。 2.治腹泻性习惯性便秘海蚌含珠15g,委陵菜5g,乌梅5个,煎水服。(1~2方选自《苗族医药学》) 3.治子宫出血海蚌含珠60g,水煎服。(《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治丹疹,湿疹灯盏窝捣绒,取汁外搽。 5.治哮喘咳血灯盏窝60g,煎水服。(4~5方选自《贵州草药》)
  • 注意事项: 老弱气虚者慎服,孕妇禁服。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没食子酸(gallic acid) [1]、苋碱(acalvnhine)[2]。
  •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苋菜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128对志贺痢疾杆菌,1:32对史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1]。苋菜中的没食子酸在体外对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为苋菜中抗菌的主要成分[2]。 2.平喘作用  苋菜所含没食子酸有平喘作用。给豚鼠和猫腹腔注射苋案中提取出的没食子酸120mg/kg,约30分钟有明显拮抗支气管收缩作用,这种效应可维持120分钟[2]。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金继曙,等.中草药通讯,1977,8(10):13 [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702 药理 [1]福建宁化县医院.福建医药卫生,1971,(1):49 [2]金继曙,等.中草药通讯,1977,8(10):13 现代临床研究 [1]江西药科学校.新医药卫生资料,1971,(6):12 [2]吴万春,等.江苏医药,1977:(9):37 [3]林宗广.新医药学杂志,1978,(5):37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