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叶吊石苣苔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齿叶吊石苣苔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佳葡衣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苦苣苔科植物齿叶吊石苣苔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祛风湿,化痰止咳,活血通经。
-
主治:
主治风湿痹症,咳嗽,痛经,跌仆肿痛。
《贵州中草药名录》:“凉血止血,止咳利湿。治咳血,风湿疼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Lysionotus serratus D. Do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齿叶吊石苣苔Lysionotus serratus D.Don
附生亚灌木。茎高10~100cm。节稍膨大,分枝或不分枝。叶3枚轮生或对生;叶柄长0.4~1.3cm;叶片草质,稀纸质,形状多变,椭圆状卵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或狭长圆形.长1.7~12cm.宽0.8~4.8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牙齿或波状小齿。花序生茎顶部叶腋,有3~15朵花;花序梗长3.5~8.5cm;苞片宽卵形,三角形或卵形,顶端钝或圆形,无毛;花萼长4~8mm,5裂达基部,裂片狭长圆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有3条明显的纵脉;花冠淡紫色或白色,长2.5~4cm,外面被柔毛或短腺毛,内面下都有稀疏短腺毛,筒狭漏斗形,上唇长约4mm,2裂,下唇长约8mm,3裂;雄蕊2,花丝常扭曲,药室先端连着,药隔突起长约1mm,退化雄蕊3;花盘环状,边缘近全缘;雌蕊长约2.2cm,无毛。蒴果线形,长7~8cm。种子纺锤形,两端有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900~2200m的山地林中树上或石上。分布于贵州、广西、西藏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苦、辛,性微冷。入热经。
《贵州中草药名录》:“味涩,性平。”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咳血齿叶吊石苣苔30g,煎水服。
2.治风湿疼痛齿叶吊石苣苔30g,煎水服。(1~2方选自《贵州草药》)
-
注意事项:
/